潮州日报 权威 主流 影响力






2025-03-18

《红楼梦》里看春分

□ 聂顺荣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其实,春分又何尝不是这般澄澈且充满希望?在曹雪芹倾尽心血著就的《红楼梦》这座文学瑰宝中,春分恰似隐匿于繁华与落寞间的神秘符号,不仅串联起书中人物的命运轨迹,还悄然渗透进日常生活的琐碎,更承载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于岁月的长河里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魅力。

走进《红楼梦》,秦可卿的命运与春分紧密相连。她身为宁国府的少奶奶,身份尊贵,却也在封建家族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和奢靡腐朽的生活环境中苦苦挣扎。病重之际,张太医断言“今年一冬是不相干的,总是过了春分,就可望痊愈了”(第十回《金寡妇贪利权受辱 张太医论病细穷源》)。这句看似平常的医语,却如同一道难以捉摸的谶言。春分,这个象征着新生与希望的节气,对秦可卿来说,本应是命运转折的关键节点。然而,命运弄人,她终究还是在春天的某个寂静角落香消玉殒,没能跨越春分这道命运的门槛。秦可卿的离去,不仅仅是个人生命的终结,更像是贾府这座摇摇欲坠的大厦开始出现明显裂痕的预兆。她的病症,恰似贾府内部矛盾和腐朽的集中体现,即便外表依旧光鲜亮丽,内里却已千疮百孔,难以抵挡岁月的侵蚀,就如同秦可卿的生命,在充满生机的春分时节戛然而止。

林黛玉,这位才情卓绝、多愁善感的女子,她的命运同样与春分息息相关。“黛玉每岁至春分秋分之后,必犯嗽疾”(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春分时节,气候冷暖交替,变化无常。而林黛玉所处的贾府,看似繁花似锦、歌舞升平,实则暗流涌动、危机四伏。她自幼父母双亡,孤苦伶仃地寄人篱下,内心极度敏感脆弱,再加上与贾宝玉之间缠绵悱恻却又充满波折的爱情,让她的精神时刻处于紧绷状态。春分后的嗽疾,仿佛是命运对她的无情捉弄,每一声咳嗽,都像是她在这冷漠世间的孤独呐喊,咳出的是她对命运不公的无奈与悲叹,也预示着她如春日娇花般的生命,在这复杂多变的环境中难以长久。

除了人物命运,春分在《红楼梦》的生活场景中也留下了独特的印记。就拿薛宝钗的冷香丸来说,其制作过程堪称精妙绝伦。“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日晒干,和在药末子一处,一齐研好”(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 宴宁府宝玉会秦钟》)。春分这一天,在冷香丸的制作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将四季的花蕊收集起来,于春分晒干,意味着将四季的精华浓缩其中。这一过程不仅展现了古代人对节气与药物炮制之间微妙关系的深刻理解,更从侧面反映出薛宝钗行事的严谨与周全。在贾府这个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的大家庭中,薛宝钗就如同这精心制作的冷香丸,始终保持着冷静与克制,以一种恰到好处的方式应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虽不张扬,却自有一番沉稳大气。

从更深层次的文化角度来看,春分所蕴含的阴阳平衡观念在《红楼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春分时节,昼夜平分,寒暑均衡,自然界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状态。这种平衡在贾府的兴衰荣辱以及人物的命运起伏中都有着生动的映射。贾府曾经的辉煌与后来的衰败,恰似阴阳两极的相互转化;书中人物的悲欢离合、得意与失意,也如同昼夜交替一般,此消彼长。尽管贾府最终走向了衰落的结局,但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也不乏一些温暖人心的瞬间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纯真无邪的爱情,尽管历经磨难与波折,但他们彼此之间那份真挚的情感,就像春分时节破土而出的新芽,充满了顽强的生命力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他们在大观园中一起读书、吟诗、嬉戏,共同追求自由与美好的生活,为这个逐渐腐朽的封建家族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宛如春分时节的明媚阳光,照亮了黑暗的角落。

《红楼梦》里的春分,宛如一首悠扬而深邃的弦歌,在字里行间缓缓奏响。它以一种细腻而隐晦的方式,将人物的命运、生活的琐碎以及传统文化的精髓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成为这部文学巨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我们沉浸在《红楼梦》的世界里,细细品味春分所带来的独特韵味,感受古人对自然、对生活、对命运的深刻思考与感悟。在这个充满诗意与哲理的节气里,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与书中的人物一同经历着他们的喜怒哀乐,领悟着生命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