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聂难
在华夏文明的艺术长河里,古代名画宛如熠熠生辉的明珠,留存着往昔的生活片段。其中,那些绘有春耕场景的画作,更是承载着厚重的农耕文化,成为连接古今的情感纽带。
南宋楼璹所绘的《耕织图》,堪称展现古代农耕生活的经典之作。画卷徐徐铺展,一片广袤田野跃然纸上,田垄规整,似大地谱写的优美乐章。画中,耕牛作为春耕的主角,迈着沉稳有力的步伐,拉着犁铧翻开沉睡一冬的泥土。牛背上,头戴斗笠的农夫手持缰绳,口中吆喝,指挥着耕牛的每一步。楼璹深入民间,细致观察,将耕牛专注的眼神、农夫劳作的姿态刻画得入木三分。此画不仅呈现了春耕的劳作画面,更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在社会中的关键地位,是对农耕文明的生动礼赞,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代农民对土地的珍视与依赖。
宋代王居正的《纺车图》,虽以女性纺车劳作场景为主,但画面背景巧妙融入了春耕的乡村景象。远处,田野间农夫驱牛耕地,犁铧翻动,土地呈现出深浅不一的色泽,与近处专注纺车的妇女、玩耍的孩童相互映衬,构成一幅和谐的乡村生活图。这幅画从侧面展现了春耕时节男女分工协作的场景,凸显了农耕社会中家庭各成员在生产生活中的角色,体现了乡村生活的井然有序与和谐共生。
清代《康熙南巡图》中,也有对春耕场景的生动描绘。康熙南巡途中,路过的乡村田野里,农民们正忙于春耕。耕牛奋力向前,农夫们有的扶犁,有的撒种,田间一片忙碌。画家以细腻笔触,将人物神态、动作以及田间布局刻画得栩栩如生。此画描绘春耕,既展现了当时农业生产的繁荣,也暗示了皇帝对农业根基的重视,彰显出春耕在国家层面的重要意义,反映了农业作为立国之本在封建王朝的核心地位。
而李迪的《春牧图》,则以独特视角展现春耕时节。画面中,几头耕牛在河边悠然吃草,不远处田野里已有农夫劳作的身影。李迪以精湛画技,细腻描绘出牛的膘肥体壮与悠然神态,以及春天蓬勃的生机。画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体现了古人顺应天时、春耕播种的理念,传达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种思想深深扎根于农耕文化之中,影响着古人的生产生活方式。
北宋赵令穰的《江村秋晓图》同样蕴含着别样的春耕韵味。画面中,宁静的江水蜿蜒流过,江畔的村落旁,田野在晨曦中若隐若现。几位农夫已经在田间劳作,有的正驱赶着耕牛,缓缓犁地,耕牛的肌肉紧绷,每一步都充满力量;有的手持锄头,敲碎土块,为播种做准备。田边的树木郁郁葱葱,与劳作的人们、吃草的耕牛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赵令穰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乡村生活的质朴与宁静,在这幅画里,春耕不仅是劳作,更是乡村生活节奏的体现,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日常写照。它展现了当时农民在土地上辛勤耕耘,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也反映出农耕文化在乡村社会中的深远影响。
这些古代名画里的春耕场景,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农耕文化的生动教材。在古代,农业是国家根基,春耕被视为一年中至关重要的农事活动,象征新的开始,饱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古人遵循节气,在立春后大地回暖、万物复苏时开展春耕,顺应自然规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这种“天人合一”的理念贯穿于农耕文化的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