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日报 权威 主流 影响力






2025-04-01

悟墨听心声

□ 程应峰

在老年大学上国画课,听画,看画,悟画,再三寻味,颇得其趣。

画有三视,即平视、仰视、俯视;画有三远,即高远、平远、深远。为何?只因观景者所处的位置不同,有不偏不倚的,有抬头仰望的,有俯首相看的;更因捉景者的性情不一,于是,有了自下而上的高大雄伟,纵横不羁的开阔旷达,层层递进的大小虚实。

自然山水永远处于变化之中,一个笔墨行者,对于自然山水的观察当是全局的、多维的,只有了解和掌握了这点,才能真正捕捉自然万物的“象”。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有言:“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真山水之云气,四时不同;春融怡,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尽见其大象而不为斩刻之形,则云气之态度活矣。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画见其大意,而不为刻画之迹,则烟岚之景象正矣。”对于一幅苦心经营出来的中国画,郭熙认为,增一分则多,少一毫则少。入木三分,方得视觉张力;对纸三天,或者偶有所得。宋代韩拙在《山水画序》中也有三远之说。一是幽远,水路绝径,化实为虚;二是迷远,山后之山,若隐若现;三是阔远,广水之上,山浮石现。

中国画讲究章法,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意思是中国画的章法追求,在于给人带来心灵上的涤荡。体现为:宾主相让,开合有度,顾盼呼应,大小零整,远近空间,虚实结合,黑白互助,疏密聚散,张敛藏露,均衡合度。

在中国画画法上,南齐谢赫提出了《绘画六法》:一是气韵生动,作画,要体现宇宙万物的气势和人的精神气质、风致韵度,彰显其生命力和感染力,呈现出自然生动的境界;二是骨法用笔,走笔弹性而不浮躁,宜顺势而去,不可妄生圭角,亦不可形成墨猪。一如董其昌所言:“树无寸直,以曲为美”;三是经营位置,可二段式、三段式、三角式、之字形、C形构、山字构、虚实构等等,一幅画的经营往往因人而异,因情致而异;四是随类赋彩,表现为涂赋的色彩与所画的物象相似;五是应物象形,即照应物体,似其形态,笔下的描绘要与所反映的对象形似;六是传移摹写,所谓“善于传写,不闲其思”,表明摹写之法不可小视。摹写,一来是练好基本功,二来可以作为流传作品的手段。边摹边思,还足以得其要领精髓。

在中国画里,远山无皴,远水无波,远树无枝,远人无目。中国山水画用色,不宜胭脂色,多用青赭。用色必须沉稳,协调,纯净,不宜过于鲜亮,更要避免颜色堆积,否则削弱了画面的耐看性。颜色间也是有界面的,其浓淡与水分有关。只有我们用心研究过、尝试过才会明白,这就是“格物致知”的道理。画面的前部可多些皴擦,树的近、中、远用推进式,线条要沉着,有顿挫,有深浅,有粗细,有疏密,有阴阳,做到欲上先下,欲左先右,避免等距,雷同,单一。不只是线,勾、皴、擦、点、染,都有粗细之别。线条的表达,不是越多越好,要有合理性。笔墨不能乱,笔笔如一,否则,笔墨会失去精神。

疏密有致的中国画,层层递进,错落有常。瀑布的表现,须有转折的、阶梯性表达,水源要深远,不能平面化,要有咫尺千里的空间感;横石与立石之间,须有变化,须把握好比例关系;远山宜笋形,避免馒头样,包子类,其墨色不宜溢出。分染时,要照顾前后关系,以达到沉稳、逸趣、天真的目的。随着景深的拉开,画面总是有主次区分的,如此,用墨宜先淡后浓,多次积墨,方能渐入佳境。扫笔之法,不适合于云水,只适合于山石,云水宜行笔而为。远景植被,以点的形式表现,近景要有疏密虚实对比,在表现云海时,适时运用烘托、渲染、皴擦。万物皆有传承、转折、收尾,所以,画云,须一边是实,一边是虚。若能将通感运用于画中,画面效果就会别有诗意。画树叶,不宜直接用颜色去画,以色与墨相融去勾画才能相得益彰。颜色加墨,明度会降低,空气中有灰度,颜色有灰度,往往有真实感。中国画的留白,在山与山之间,背光面宜多留。留白与画面主体的衔接须自然,前后关系不能错乱。树后远景以镂空体现,近实远虚,出水口的地方须留白,峭壁可用墨破一破。黑白灰是多个层次的关系,深、灰、亮、高光,层次分明,有虚有实,才会气韵生动。

傅抱石有言:“大胆落笔,小心收拾”,意思是进入创作状态之初,用笔尽可以在把握干湿浓淡的基础上,自由奔放,毫无禁忌,大胆落笔。但在后期调整时,须有工匠精神,大小间杂,不厌其烦,细心修饰,惟有如此,才会有画面整体的气势磅礴,画面局部的精细耐看。

大多情况下,冰山一角可以丰富想象。画暖色,可用赭色加点墨;画冷色,可用花青加点墨。冷色系加些暖色,暖色系加些冷色,可以平衡。宋画讲究格物致知,画理极强,具巅峰性,有心学画,须时常研习。元画文人气息浓郁,诗书画印兼备,开了文人画的先河,值得借鉴。为画者,要求笔墨突破,另辟蹊径,绝非易事。要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必须在众多优秀的作品中吸取营养。可以说,最好的捷径是临古,卧游山水,那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心灵之旅。

听画悟墨,听到的是渲染之道,经营之法,悟出的是笔墨行者各具千秋的心性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