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日报 权威 主流 影响力






2025-04-17

红风炉

□ 张南山

风炉起源于唐朝,也叫炉子。风炉一词源于陆羽《茶经·器》,有铜、铁铸造,也有陶土制作,煮茶烫酒,烹煮三餐,功能大同小异。风炉热情奔放,充满活力,朝气蓬勃,一千多年来,为人类的生活、文化、理想提供了重要保障。

风炉使用简单,携带方便,以前家家必备,是老百姓赖以生存的一个载体,富含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它的造型、图案和色彩,无不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和文化内涵。

饶平风炉指的是陶土制品,以红色为主色调,俗称红风炉。风炉作为火的使者,象征老百姓吉祥、喜庆和热烈的日子,也代表希望、理想、幸福的未来。特别在春节期间,风炉最为忙碌,炉火旺盛,火焰高涨,是烹饪山珍海味、吉祥如意不可或缺的器具。往往只要给爷爷奶奶熬一锅红枣猪脚,就有诉说不尽甜蜜的晚年生活。

那时候,每当家里来了长辈客人,爸爸妈妈就会吩咐孩子,把红风炉扶到门口,弄点稻草、猫须草之类放炉里点燃,再放上两把冇炭,用竹壳扇扇风,引燃冇炭,白烟缭绕,熏得孩子咳嗽不止,眼泪直流,却乐在其中。冇炭燃烧后,放下一壶水。壶是陶罐,长长的柄,尖尖的嘴,水滚时会响会叫。等待水滚的间隙,孩子伸手从大灶膛抓出一把草木灰,小心翼翼抱着茶盅具到井边清洗。白色的茶盘画了一枝红梅,梅旁写有“飞雪迎春到”,字体龙飞凤舞。茶盅具洗得洁白如玉,梅花艳丽夺目。孩子就会被客人表扬一番,奖励一粒纸包糖,芝麻的尤佳。

那时候,大风炉蒸煮日常三餐,小风炉煮水泡茶,其中也包括烫酒和煎药,长辈们总把中药美称“大茶”。

每逢春节来临,不论饶北山区还是饶南海滨,每个圩埠都有出售红风炉,也许是摆在不显眼地方,可永远不失喜气,也是城乡居民的刚需产品,再偏僻人们也找得到。风炉极具奉献精神,可它怕摔,怕泼冷水,而最容易断裂的是风炉窗,因此要经常更换。

从南到北,饶平风炉厂到处有,而且品牌众多,然而,同样是风炉,印上“柘林”两字则大有不同。

《东里大观》记载:传统产品“柘林风炉”以通风透气、节燃省柴、美观实用而闻名遐迩……

据说柘林风炉还有两大特点:其一,在滚烫的炉身上泼冷水,不会爆裂;其二,用火柴在炉身上划几下,能够引燃。凭此特殊本领,柘林风炉在上世纪中叶潮汕地区历次风炉比赛中多次夺得头魁,名声大振。

据传明洪武年间,福建省云霄县峛屿汤氏迁居柘林,带来了风炉制作工艺。于是,柘林人利用本地优质粘土手工制作柴炉、炭炉、草炉等各种类型的泥炉,统称风炉。

柘林风炉产自柘北村,因为该村有一种特殊的、优质的田园格土,是制作风炉的优质原料,而且储量丰富。开头,柘北人只在风炉标明“柘林”二字,直到开创“顺合”铺号,特别是成立柘林风炉社,技术创新又上了一个台阶。上世纪80年代初,个体户如雨后春笋,村里每户人家都有制炉好手,还出现了“万元户”现象。

柘林镇靠山面海,位于饶平县东部。自古有“未有汕头埠,先有柘林港”之称。柘林港是一个天然良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粤东第一门户。物美价廉的枫林风炉也从这里装船,漂洋过海,把家乡的火红故事在异域点燃、传播。

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煤气炉、电热壶等先进用具进入千家万户,风炉逐渐告别厨房和客厅,淡出人们的视野。然而,有关风炉的民俗文化却在人世间继续传播,诸如“番薯跌落风炉——该烩;隔夜风炉吹得起火——好大气;远看像小生,近看风炉窗”。故事连篇,脍炙人口。

风炉会不会完全消失?柘林人心中自有答案。据悉,至2023年,柘北风炉手工作坊还坚持生产的尚有五六家,工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坚守传统,发扬光大。

不论春夏秋冬,摄影师三五成群经常来到柘北风炉作坊拍摄所需素材,一个个小视频发上抖音,众人共赏。其眼前景象总是令人感动,工人朴实无华,身体健壮,精力充沛,在低矮简陋车间忙碌穿梭,仿佛昨天刚从春秋战国走了过来。有的工人虽然七十开外,却行动敏捷,满脸堆笑。作坊周围垒着两三米高的红风炉成品,与牵牛花、蓝天白云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面对来客,作坊主人一边讲解技艺一边泡茶,泡出的茶水也像风炉的颜色,比中药还浓还苦,然而,喝一杯,精神大振,眼睛放亮。

风炉看似简单,实则制作工艺繁多,它集力量、技巧和智慧于一身。首先把粘土砸碎,然后竹筛过滤,粗的挑出,细泥要经过反复三次浸水、踩踏、切割、翻土等流程。浸水要通透均匀,不留死角;踩踏是工人光着双脚将泥块踏成稠泥,如果不停歇,踩踏一池泥要三小时左右;切割是工人手拿铁线弓把一堆稠泥交叉纵横不断切割,让其泥浆均匀分布,表里如一;翻土是工人把土堆切成小块,然后多次转移场地,直到泥土符合制作要求为止。这是一种体力活,但用力要巧,工人往往是干得满头大汗,双腿酸麻。稠泥踩踏完成后,才能开始制作风炉,制作过程要经过拉、挤、压、捏、修、批、上水、上浆、烧等二十多道工序。首先制作炉坯,把泥土放入敷上草木灰的模具,在泥土中心挖一个洞,把泥旋开,在中心位置插入一个刀形模柄,自转一圈,泥土都贴在模具壁上,割掉多余的泥土,粗坯即成。其次,日晒两天后,刨掉粗糙外皮,蘸水抛光,修角挖炉门,再放室内阴干。最后,入炉烧制八九小时,风炉变成鲜红色,如果“色火”,则是偏黄色。

柘林风炉有大、中、小共6种型号,即特大号,及1-5号,各型号中又有各种规格,随市场需求而变化。大、中型风炉也称灶,主要作为日常饮食炉具,以柴草作燃料;小型风炉也称三山炉,主要作为工夫茶具,或煲汤药,以木炭作燃料。传统风炉为上大下小桶状形态,如今增加了八角形、四方形、葫芦形等等,有的还雕花刻鸟,注入新的文化元素。

柘林风炉制作技艺最后几道工序是入窑、烧窑和出窑,尤其是出窑,窑内四五十度,像一个大蒸笼,可当工人们面对一窑风炉烧出了“中国红”,顿觉汗水也是甜的。

2024年,柘林风炉以“饶平风炉制作技艺”名称入选第三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人们又一次恍然大悟,真正意识到,风炉烹饪的不止人间烟火,还有传统工艺。此时此刻,风炉将以崭新的姿态重新走进人类的视野、生活和精神世界,让乡愁来一次华丽转身,也就是说,饶平风炉制作技艺后继有人。

不知不觉之中,而且那么流利顺畅,就像“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一个红风炉,一壶山泉水,泡出了潮州单丛茶全新的灵魂:不是喝了睡不着,而是不喝睡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