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日报 权威 主流 影响力






2025-04-19

谷雨思耕

□ 孔恒

临近谷雨时节,家乡将迎来雨季,让我想起挂在古旧房子墙上的蓑衣和斗笠,蒙着一层薄薄的灰。雨滴沿瓦掉入小沟,激起岁月的回响,炊烟如雾,在古老城墙上空升起。农夫身着蓑衣和斗笠,穿梭在田间地头,宁静的村庄与农人耕耘的背影,倒影在一方方水田里。

蓑衣和斗笠是农耕时农村的宝贝,蓑衣由于用材及做工讲究,很多人为了方便,把它换成了雨披,再难见其真容。斗笠依然随处可见,通常由竹篾和笋皮或是油纸手工编制而成,不管下雨天晴,农人下地都喜欢戴个斗笠在头上,戴着舒服,也显得与自然融为一体。庄稼和村里小鸟是有感情的,我觉得它们更喜欢含竹的斗笠,来源于自然生长在自然,不带一丝陌生,仿佛是生活当中本就有的物件。一些从事农林水工作,或是钓鱼的人,也喜欢戴个斗笠外出,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入乡随俗。一笠在头,防晒又防雨,不用拿在手上,时刻惦记着回来时忘记拿。

蓑衣与斗笠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诗经》中的“尔牧来思,何蓑何笠”。它们不仅是农人的宝贝,也是古代很多文人的寄托。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将蓑衣与斗笠描成了一幅画。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唐代诗人张志和《渔歌子》“青斗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钟情于蓑衣与斗笠,可能是热爱自然的一种情愫,更是对农耕文化的赞扬。

在富川朝东镇岔山村一处房子里,展示了一套完好的蓑衣,村民介绍:“过去,蓑衣和斗笠是雨季时农耕必备之物。”或许它渐渐被人忘记,然而对于农村人来说,它依然承载了一份独特的情感,守护农人外出农作。

我想,故乡的蓑衣和斗笠是历史里的一幅画,宛如大河里的一湾小船,是村庄的守护,它们让农人不误农时不误春夏秋冬。当雨下起的那一刻,你是否还记得耕种里的亲人,是否记得亲人身上的蓑衣和斗笠,在风雨中,守护住每一个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