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烁
记得乡下的祠堂前有块方方正正的空地,每逢过年时便要搭起戏台。四根毛竹支起绿色的布篷,不大的台子上,阳光照得那些描金绣凤的戏服闪闪发亮。孩子们早早搬了条凳占位置,眼巴巴等着好戏开场。那时节,空气里总飘着鞭炮炸响后的硝烟味和炒栗子的气味,混着后台淡淡的脂粉香,成了我记忆里最浓的年味。
潮剧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距今已有四百三十多年的历史,生活在潮州的老人都离不开潮剧这一项传统艺术。它是中国古老戏曲存活于舞台的生动例证,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剧目分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文明戏和新编历史剧两大类,共有剧目两千多个。它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内涵,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陈三五娘》《柴房会》《苏六娘》等优秀的作品声腔曲调优美,轻俏婉转,善于抒情,韵味浓厚,仿佛穿越时光而来,将古代情愫细细述说,歌唱着一个个流传千年的故事。
每次听潮剧,总能感受到其潮音婉转,犹如韩江之水,在漫漫时光里曲折回环。那唱腔,时而高亢入云,时而低回似水,配着椰胡的呜咽,具有把人的神魂都勾了去的魔力。偶尔听久了,竟觉得那不像人声,倒像是海潮的呜咽。潮汕临海,好似连唱戏者的嗓子也被海风腌出了别样的风味。哪怕虽不解其词义,也总会有人被那音韵摄住,在戏台前驻足许久。
潮剧的伴奏也很特别。二弦、椰胡、扬琴,音色都较为尖细。尤其是那二弦,拉起来如泣如诉,能给人极大的感染力。常常能看见那些老乐师,虽然手指已经苍老枯瘦,却能在弦上翻飞如蝶,独具艺术的神韵。演员们踏着那乐声鼓点,每一个脚步就是一个音节,或紧凑或舒缓,都完美地融合在唱腔里,让人移不开眼睛。
发饰繁复、妆发华丽的演员在舞台上仿佛能熠熠生辉,一挑眉、一转眼,一勾手、一抬足,都有说不出的韵味。水袖一抖哀声即来,好像台上人即是戏中人,咿咿呀呀唱尽的,也并不是他人的故事,而是自己的悲欢。
潮剧的戏文里,总有许多忠孝节义的故事,在乡间社戏中一遍遍上演。以前乡民们未必识字,却能从戏文里知道什么是“忠”,什么是“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老一辈人大多是从这些潮剧中汲取正确的价值观。受这些戏剧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自然而然地具有了忠诚、勤劳、孝顺、善良、朴素的品质。
外公说,人的一生就像一场戏,除了神明,谁也料不定最后的结局。哪怕把这场戏看了千百遍,都能看出不一样的东西。外公是个戏痴,从小带我看遍各部潮剧,《苏六娘》《柴房会》《陈三五娘》等,剧情我都烂熟于心,经典片段更是记忆深刻,偶尔还能哼上几句。潮剧就这样挤满了我童年的记忆,小小的我为小姐和公子的分离掉过泪,为历经磨难终于大仇得报的主角喝过彩,也为那状元的金榜题名感到欢喜。还记得外公浑浊的双眼看潮剧时便分外明亮,无论是武生的打斗,还是丑角的技巧,抑或是旦角嗓子的美妙,都能将他带入一个陶然忘我的境界,自得其乐,美不胜收。
后来,我曾经无数次沉浸于那个梦境,阳光穿过窗框的午后,老旧的电视机传出咿咿呀呀的唱腔,头发花白的老人穿着宽松的背心,搬着凳子坐在电视前聚精会神地看着,看着电视中妆发精致的人演绎出众生的悲欢。每当这时,我总以为我回到了曾经无忧的童年,看到了日思夜想的外公,想伸出手去,却只穿透了空气中几乎看不见的尘埃,忽然梦境散去,只留潮剧的余音在耳边回响……
想想在最青春的时候,喜欢上了一些流行的东西,青春的歌曲、明快的舞蹈、有趣的小说占据了我大部分的视线,潮剧渐渐被我淡忘,抛在记忆的角落里再也想不起。我似乎全然忘却了当初对潮剧的喜爱,偶尔听见老人的收音机播放着,只觉得这腔调太过缠绵,又或者一句话太过费时,现在正是争分夺秒的时代,谁会用那么长的时间去听一句唱腔?不过是老人闲来无事打发时间罢了,年轻人自该往前看,有些别的追求。加上那时候我读书的时间紧,与外公在一起的时间也少了,于是我浑然就把潮剧忘却了,只是偶尔过年在乡下的戏台子上看见,还是会因为念旧驻足看一眼,也不过是一眼,就匆匆而去了。
想想那时真是无知又狂妄,就好像是一条池鱼,骤然游入了大海里,只看到了大海的广阔无垠,急于去探寻,却忽视了大海的广袤底蕴,舍本逐末抛下了一些本应该好好珍惜的东西。我说的不只是潮剧,其实还有亲情,我奔波于求学的路上,却忽视了身后眼巴巴盼望我的老人,偶尔回去看一眼,便觉得已是孝顺。可子欲养而亲不在,多年之后看来,有些事情至今仍是唾手可得,有些东西却已经永远不再。我依然还想在那个时候多陪外公看一出潮剧,只可惜这已经是梦里的场景,求之而不得。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其实越来越认同外公的话,人生就像一场戏,不到最后,谁也不知道结局。哪怕是有局外人编写好了故事,可是由于演唱者的各种情况,也会导致戏的好坏,影响评价的优劣。一场戏峰回路转,洞房花烛有可能过不久便是妻离子散;金榜题名没准回程便身首异处;久旱逢甘霖一旦过量便是一场洪水;他乡遇故知或许不是欣喜,而恐遭人陷害……戏曲其实就是人生的缩影,不断增长的年岁给予我更丰富的生活经历,我渐渐学会了和一出潮剧进行对话:我告诉它我的爱恨悲喜,它教我如何将贪妄执念逐渐忘记。
我常常想,潮剧这项传统文艺流传下来的命脉在哪里?明明现在已经有了书本、电影、电视剧,各种新生事物乱花迷人眼,精彩纷呈,为什么还会有人愿意投身于这项艺术?为什么还有人放不下这个情结?可当我时不时梦见从前的场景,我忽然有了答案。是记忆,是根植在潮州人民心中的记忆,就像外公听过的戏曲,永远刻在小小的我心里。或许会有很多年我并不知情,但总有一天我会想起,我曾经睁着懵懂的眼睛,爱过这些浓墨重彩的光影。而台上的那些人,一代代老去,却用青春演绎尽一个个缠绵悱恻的动人情景,述说尽人生的哲理,将下一代深深吸引,如此循环下去……所以,即使上一辈的热爱总会老去,但新一代的热爱总会蓬勃升起。
中国广袤的疆土上,每个地方都会有属于自己独特的印记,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独特的东西,这个地区才有了辨识度和生命力。而潮剧就是潮州这片土地上独特的乡音,能穿越岁月的壁垒,抵达当下潮人的内心。热爱与保护是我们共同要做的事情,那些抑扬顿挫的唱腔,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也不过是化作了我们基因中的密码,总会在某些不经意的时刻,突然苏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