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耀树
八年前,北疆和中疆之行后,“北疆看风景,南疆看风情”的话语,便在我心中埋下对南疆人文向往的种子。2025年3月下旬,我与潮州八位影友共赴南疆,开启十日探寻之旅。
喀什古城,始建于西汉,作为古丝绸之路北、中、南线的交汇点,它见证了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融合。千年的时光流转,在这里留下了无数的痕迹,它宛如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静静地矗立在岁月的长河之中,诉说着那些被尘封的往事。
初至喀什,晨曦微露,第一缕光洒向大地时,我们已迫不及待地举起相机,追逐那破晓的壮丽。镜头里,金色的光线给古城勾勒出梦幻的轮廓,喀什古城,宛如一位从岁月深处走来的智者,带着神秘的气息,缓缓揭开它的面纱。喀什古城的空中花园与民族建筑,处处透着独特的韵味。精致的雕花门窗,仿佛一幅幅细腻的工笔画,讲述着古老的故事;错落有致的庭院格局,是生活的艺术,弥漫着浓郁的民族气息。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散发着迷人的魅力,让人沉醉其中。汗巴扎烟火缭绕,烤馕香、铜匠叮当声、药茶坊吆喝声交织,手抓饭、烤全羊等美食诱人,勾勒出生活温度。高台民居生土建筑依地势层叠,黄土夯筑墙体保留伊斯兰雕花门窗与汉唐庭院格局,“修旧如旧”延续“活的古城”文脉。在“古丽的家”民宿,我们感受维吾尔族热情;汗巴扎非遗技艺传承,坎土曼巴扎铁业公社打造文旅IP,为古城添活力。
次日,我们有幸赶上了隆重的开城仪式。这座承载千年丝路记忆的重镇,以一场震撼心灵的仪式,向我们热忱敞开怀抱。“史上名城、融汇文明”为主题的开城仪式,融舞蹈、杂技、情景剧于一体,令人目不暇接。胡旋舞的灵动、波斯舞的华美、龟兹乐舞的古朴,共同绘就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灿烂图景。仪式上,张骞与班超跨越千年的对话,成为神来之笔,瞬间将我们拉回那驼铃悠悠的丝路古道。“两入西域出使行”的张骞,“三十六人入虎穴”的班超,他们的壮举与忠诚,借诗化对白,在我们心间久久回荡,让我们对汉唐开拓西域的历史,有了更为深刻的体悟。
旅程第三天,我们向着白沙湖、慕士塔格峰与喀拉库勒湖进发。一路皆是画廊,每一次转弯,都是大自然的馈赠。
慕士塔格峰,海拔7546米,雄踞帕米尔高原,横亘于新疆阿克陶县与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交界处,是中巴两国重要界山之一。浑圆山体,终年积雪皑皑,128条冰川纵横其间,如大地的神秘纹理,镌刻着岁月的沧桑与壮美。它的冰川规模宏大,冰层厚度可达100至200米,呈放射状分布,宛如银须垂落。然而,全球气候变暖正加速冰川消融,使其成为生态保护的警示标志,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山脚下的喀拉库勒湖是慕士塔格峰的“灵魂之镜”。湖水深蓝如碧玉,完美倒映着雪峰的巍峨身姿。这里曾是电影《冰山上的来客》的取景地,湖光山色间交织着塔吉克族牧民的淳朴生活。我们的镜头定格了几百张雪峰和湖泊的美景,每一张都承载着我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惊叹。为了拍摄雪山变金山的佳作,我们足足等待了4个钟头。当慕士塔格峰终于从白皑皑变成金光灿烂的金山时,那一瞬间的震撼无法用言语形容,每个相机都迅速定格这转瞬即逝的美好,这将成为我们此次旅程中最珍贵的回忆之一。
我们沿着喀什到塔县的线路前行。塔县的魅力,在于历史与自然的双重馈赠。石头城的残垣诉说着丝路传奇,那古老的城墙在岁月的侵蚀下依然屹立不倒,仿佛在向人们讲述着过去的故事。金草滩的牧歌吟唱着高原生机,绿草如茵,牛羊成群,宛如世外桃源。站在石头城上,风声掠过耳畔,仿佛听见了千年前的驼铃与马蹄——那是时光对勇者的礼赞。在这片高原明珠之上,历史与自然交织成一幅壮美的画卷,等待着每一位探寻者的到来。
途中,我们换乘小车沿着盘龙古道游览景观。站在新疆塔莎古道的起点,脚下是玄奘法师东归时留下的碎石,耳畔似有千年前悠扬的驼铃声回荡。这条全长约300公里的古道,西起帕米尔高原的塔什库尔干,东至塔里木盆地的莎车,曾是丝绸之路南线的重要支脉。据《大唐西域记》记载,公元644年,玄奘法师东归时,正是穿越这条“溪径险阻,风雪相继”的险道,最终抵达乌铩国(今莎车)。盘龙古道那蜿蜒曲折的道路,犹如一条巨龙盘旋在山间,我们沿着它缓缓前行,每一个弯道都带来不同的风景,也让我们对古人开辟这条道路的艰辛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在塔县大同乡,我们观赏到了“千年胡杨王”。这棵大树气势恢宏,伫立在岁月长河之中,见证了历史的风云变幻。十几个人自然而然地将它围起来,让导游给我们留影纪念。胡杨以其跨越千年的生命,诠释着“不朽”的真谛,成为文化传承与精神永续的象征。它激励着人们追求超越时空的价值,探寻生命的意义。这“千年胡杨王”不仅是大自然的奇迹,更是人类精神的一面镜子,映照出生命在绝境中绽放的辉煌与尊严。
旅程中,我们原安排3天时间到民族村拍摄杏花和体验民风民俗。昆仑山深处,春日的盛景令人神往,而塔什库尔干县的大同乡及其周边几个乡,则因杏花而声名远扬。这里,一条绵延300公里的杏花长廊横亘于天地之间,成为昆仑深处最动人的画卷。大同乡的杏花,如同隐匿于山间的明珠,与原始村落相映成趣;塔尔乡的溪流花海,则将自然的柔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库科西鲁克乡的雪山花影,更添几分高洁与壮丽。每一处杏花的绽放,都诉说着帕米尔高原独特的魅力,让人流连忘返。
然而,由于天气原因,花期推迟,我们漫步于雪山环抱的村庄,土屋错落有致,杏花树静默伫立,尚未吐露芬芳。但当我们踏入大同乡,那种“失落感”瞬间被塔吉克族村民质朴的笑容和热情所融化。他们为我们端上热腾腾的奶茶和各式新疆特产,还拿起新疆各种民族乐器,与我们一同跳起舞来。那一刻,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温暖,更是不同民族之间深厚的情谊。
在返回塔县的途中,我们造访帕米尔高原的库科西鲁格村的百年古屋,古屋主人曾作为塔吉克族代表,于上世纪50年代赴京受到毛主席接见,并留下一张珍贵的合影。泛黄的照片中,主人身着民族服饰,与领袖并肩而立,定格了民族团结的光辉瞬间。主人的后代向我们娓娓道来祖辈的故事:当年万里赴京的荣耀,照片辗转回乡的曲折,以及家族代代守护这份荣耀的坚定信念。我们围坐在古屋的火炕旁,主人点燃柴火,边讲述过去的故事,边轻抚几张珍贵的旧照片,历史与当下在此刻交融,让我们对民族团结的伟大力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南疆之旅的最后几天,一场罕见的大雪将塔什库尔干装点得如梦似幻。怀着对北国风光的无限向往,我们踏上了前往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口岸——红其拉甫的旅程。此行不仅是为了亲眼目睹“中巴友谊国门”的雄伟壮丽,更为了探寻那条连接阿富汗的神秘通道。
当我们的车抵达红其拉甫口岸时,积雪已深至脚踝。这座海拔4733米的国门在风雪中更显庄严肃穆,界碑上的“中国”二字鲜红夺目,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神圣与庄严。边检站的民警们冒着刺骨的严寒,疏导车辆,为旅客开通“绿色通道”。自2024年口岸实现全年开放以来,即便在冬季也能保障通行,但如此大雪仍属罕见。
这次南疆之旅,让我在北疆与南疆的光影交织中,读懂了大美新疆的深邃与壮阔。这里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民俗风情,都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每一处风景、每一个故事、每一次与当地人的交流,都让我对这片土地充满了热爱与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