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昆
案头的青田石在晨光中泛着温润的光,我执起刻刀,刀尖触及石面的刹那,仿佛触到了时光的肌理。篆刻这门古老的艺术,总让我想起江南的雨,细细密密地落在青石板上,将岁月浸润得温软。
记得初学篆刻时,祖父总说:“刀要稳,心要静。”可那时年轻气盛,总想着快些刻出成品,往往一刀下去,石屑飞溅,却失了章法。祖父也不恼,只是递来一方新石。渐渐地,我学会了在起刀前凝神静气,学会了倾听石头的呼吸。原来每一块石头都有它的脾气,有的温顺,有的倔强,要顺着它的纹理,才能刻出灵动的线条。这让我想起流年里的种种际遇,不也是要顺着时光的纹理,才能刻画出生命的韵味吗?
篆刻最讲究章法。一方印面,虽只方寸之地,却要讲究疏密有致,虚实相生。就像苏州园林,一池一石,一亭一阁,皆有其位。我常在刻印前,对着印石端详许久,仿佛在聆听它诉说着自己的故事。有时灵感忽至,便提笔在宣纸上勾画印稿,反复推敲,直到章法妥帖。这个过程,像极了诗人推敲字句,画家经营位置。流年似水,不也需要这样的经营与推敲,才能让岁月静好?
刻刀游走于石面,发出细微的沙沙声。这声音让我想起儿时在祖父书房里,看他执刀刻印的情景。祖父的手很稳,刻刀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在石面上游走如飞。那时的我,总爱趴在案边,看石屑如雪花般飘落,看一个个古朴的文字在石面上渐渐显现。如今想来,那或许就是我对篆刻最初的启蒙。流年里的记忆,不也如这些石屑般,纷纷扬扬,却总能在心底留下深深的刻痕?
篆刻讲究“印从书出”,要先通书法,方能刻出好印。我常临摹秦汉玺印,那些历经千年风雨的文字,依然在石面上熠熠生辉。有时刻一方印,要反复琢磨古人的笔意,揣摩他们的心境。渐渐地,我仿佛能触摸到那些远去的身影,听见他们在时光深处的絮语。流年里的故事,不也是这般,需要细细品味,才能读懂其中的深意?
最难忘的是刻“闲云野鹤”一印时的心境。那是个深秋的午后,窗外梧桐叶落,室内茶香袅袅。我执刀刻石,心中一片澄明。刀锋过处,石屑纷飞,仿佛将尘世的喧嚣都刻去了。待到印成,钤在宣纸上,那四个字仿佛真的化作了闲云野鹤,在纸上翩然起舞。流年里的宁静,不也如这方印般,需要用心去雕刻,才能让心灵得到真正的安放?
篆刻是寂寞的艺术。一方印,往往要刻上数日甚至数月。有时夜深人静,独对孤灯,只有刻刀与石头相伴。但正是这份寂寞,让我学会了与时光对话。每一刀下去,都是与石头的私语;每一方印成,都是时光的见证。流年里的寂寞,不也是这般,需要用心去感受,才能让岁月静好?
案头的青田石依然温润如初。我轻轻抚过石面,那些刻痕仿佛时光的年轮,记录着岁月的痕迹。篆刻流年,刻的是字,也是心;留的是印,也是情。在这方寸之间,我找到了与时光相处的方式,也找到了安放内心的所在。
窗外又下起了细雨,我执起刻刀,准备开始新的一方印。刀尖触及石面的刹那,仿佛又听见了时光的絮语,流年似水,篆刻如歌,愿每一刀下去,都能刻画出岁月的静好与生命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