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闹春

□ 王尧江

蛇年新春,一个脚踏风火轮的少年再度归来,以燎原之势点燃了华夏大地的银幕——他是哪吒,是魔童,是闹海的叛逆者,亦是这个春天最热闹的话题。

影院外的坝子,孩童一手攥着糖葫芦、一手攥着哪吒玩偶,老人扶着老花镜看票根上的场次,年轻情侣捧着奶茶嬉闹。走进影院,仿佛踏入一场盛大的民俗庆典,千余人的大厅座无虚席,宽大的银幕上,哪吒的混天绫卷起千层巨浪,映着观众眼中跃动的光影。夫人打趣道:“这哪是看电影?分明是赶庙会嘛!”银幕内外,皆是人间烟火。新春的影院,成了新式的“年集”,哪吒的三头六臂化作千万人心中共同的图腾。

若说这份热闹是表象,那银幕上翻涌的浪潮则暗藏深意。五年前,《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劈开国漫的混沌;五年后,导演饺子将水墨丹青与数字特效熔铸,让浸透东方美学的《哪吒之魔童闹海》闪亮登场。朋友感叹:“原以为续集难逃狗尾续貂,没想到让人耳目一新、热血沸腾!”这,何尝不是中国动画人的匠心?他们以传统为骨,以创新为血,让哪吒从《封神演义》的旧纸堆里跃出,化作桀骜不驯的叱咤少年。当敖丙的冰锤与哪吒的火尖枪碰撞时,溅起的不是特效火花,是五千年文明与新时代审美的混响。

票房数字似一串点燃的爆竹,噼噼啪啪炸响中映照出国人的文化自信。闪亮的数字背后,不仅是市场的狂欢,更是东方神话的精彩演绎。朋友老李对我说:“这是我孙子推荐的电影,这哪吒分明就是我们小时候听的评书里走出来的啊!”界限在此消融,传统文化的魂魄借现代技术重生,哪吒闹的不再是东海,而是全国、全球银幕的海潮。

影院外的夜空,绽开着璀璨的烟花。一位父亲将儿子扛在肩头,孩子挥舞着刚买的哪吒布偶,混天绫在风中猎猎作响。这场景让人恍然:哪吒从未远去,他只是换了身衣裳。从前他在年画里持枪镇宅,如今他在银幕上笑闹新春;从前他是驱邪避灾的神祇,如今他是唤醒文化自信的吹哨人。当这个红绫少年踩着风火轮掠过2025年的春天,他卷起的何止是票房风暴?更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故事永不褪色的热忱与信仰。

爆竹声渐歇,而哪吒的传奇仍在续写。或许下一个五年,当这个魔童再次归来时,我们会看见更多“哪吒”与他并肩——那时,中国动画的春天,才真正铺开万里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