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鲍安顺
薰风一词,意思是和暖的风,指初夏时的东南风。
《吕氏春秋·有始》记载:“东南曰薰风。”《左传》中也记载:“熏风自南来,解愠阜财。”那熏风,也指和暖的南风,来自南方,此语可以理解,熏风能够缓解人们的烦恼和困苦,促进财富和物产增长,因此也比喻为南方的文化和风气。
熏风与薰风,也是有区别的,有一些微妙差异。熏风多用于描述初夏时节的天气状况,或者用于比喻温暖、舒适的环境氛围,常被赋予温和、宜人、生机勃勃的象征意义。薰风则有香气或烟熏意味,更多地被理解为带有香气的风,或经过烟熏处理后的风味,那“薰”字作为动词时,有“用烟、气等熏染”之意,多与香气相关。“薰风”多见于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中,用以营造诗意化的氛围,被赋予了浪漫或梦幻的色彩。
南朝梁时期的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记载:“有虞继作,政阜民暇,‘薰风’诗於元后,‘烂云’歌於列臣。”相传舜唱《南风歌》,有“南风之薰兮”句,见《孔子家语·辩乐》。后人以“薰风”指《南风歌》,在《孔子家语·辩乐》中记载:“昔日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薰风习习,薰风解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薰风常蕴意高雅宁静的生活,古代建筑和园林设计中也运用薰风元素,营造和谐安逸的氛围,在现代设计和艺术创作中,那薰风也用以表达轻松愉悦的情感氛围,审美情趣。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首夏南池独酌》中诗云:“薰风自南至,吹我池上林”,意象明了,薰风南至,林木郁郁葱葱。宋代柳永在《永遇乐》中词云:“薰风解愠,昼景清和,新霁时候。”多有温情意趣,那时光清爽,犹如清和的梦境感觉。诗神苏轼在《东阳水乐亭》中诗云:“不须写入薰风弦,纵有此声无此耳。”薰风弦乐,似有《南风歌》之妙,写出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心智神往。还有宋代诗人刘筠在《立夏奉祀太一宫》中诗云:“舜柏森森拂绛霄,薰风瑟瑟动云璈”,那薰风染霄香,瑟瑟于云水间,迷雾里。
明代诗人李东阳在《天津八景》中诗云:“层轩南向坐薰风,极目平畴远近同。”那坐享薰风,极目眺望,温暖花香的气息,远近相同。近现代诗人张大烈在《阮郎归·立夏》中诗云:“绿阴铺野换新光,薰风初昼长。小荷贴水点横塘,蝶衣晒粉忙。”那初夏薰风怡人,小荷初绽,粉蝶纷飞,景色迷人。共和国元帅陈毅在《纪念宁沪解放十周年》中诗云:“解放宁沪吾道东,大军整肃胜薰风”,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天地,春意盎然,大军整肃严明的军纪,胜如薰风,感天动地。
《南风歌》中云:“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清新的南风,让人尽享自然之美,忘却了烦恼,心生欢喜。熏风无涯,风中有香的旋律,香的神韵。有首歌唱道:“南来的风,有茉莉的芬芳,像你当时什么都不懂的笑。南来的风,有故乡的味道,像我儿时漫山遍野的奔跑。”人间最美四月天,那薰风轻拂,榴花欣然开放,天地一片喜悦。
薰风在日常用语中,用来形容南风、和风、暖风或夏风。“薰”字,在日常用语中的字形,可以想象成草捆扎成环,系在桧板上,挂上了四个风铃,在等待清风的到来。我想,夏日的微风穿过新绿的树叶,带来一阵难以言喻的清香,仿佛我置身的天地环境里,有湿漉漉的草、悠闲吃草的马匹、闲散于草地的人影,以及夏日的天空下,散发出来青草香气的独特情趣,夜晚南风北上时人在草地的短浅时光,如同一个人的淡淡眉梢,在夜色删去了溽热和虫鸣声时,留下了飞鸟扑棱翅膀的丰满神秘,那宁静的羽毛轻轻开合的声音,让生命在安详地感受薰风的温暖,触摸到了夏天的气息。
宋代诗人赵友直在《立夏》中诗云:“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带暑来。”薰风带来了花香,也带来了暑气,更带来文化的喜悦,天地的芳华。宋代杨皇后在《宫词·落絮蒙蒙立夏天》中诗云:“傅闻紫殿深深处,别有薰风入舜弦。”一个华贵的女人,心中有薰风,有花香,更有舜帝吟唱《南风歌》的文化情怀,生命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