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贺源
在《资治通鉴》这部波澜壮阔的编年体通史中,王朝更迭、政治权谋、战争烽火占据了大量篇幅,但那些潜藏于历史缝隙里的兄弟情谊,同样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令人动容。这些故事跨越时空,展现出兄弟之间或深厚真挚,或曲折复杂的情感羁绊。
赵孝、赵礼:生死与共的兄弟情
西汉末年,天下大乱,灾荒频发,饿殍遍野。赵孝与赵礼兄弟二人生活在这样的乱世之中。有一次,弟弟赵礼不幸被饥饿的贼寇抓走,贼寇欲将其烹食。赵孝听闻后,心急如焚,毅然前往贼营。他向贼寇哭诉:“我的弟弟身形瘦弱,且长期挨饿,肉不鲜美,不如我肥胖,希望能用我替代弟弟,让他活命。”贼寇们被赵孝的这番话和他对弟弟的深情所震撼,面面相觑,不仅没有伤害兄弟俩,还将他们放走。在生死关头,赵孝毫不犹豫地选择牺牲自己保全弟弟,这份以命相护的兄弟情,在残酷的乱世中如同一束温暖的光。这不仅是亲情本能的驱使,更是儒家“悌”道在生死抉择面前的伟大践行,彰显出兄弟之间血浓于水、超越生死的深厚情义,让我们看到在生存都成问题的艰难岁月里,兄弟之情可以如此纯粹与坚定。
苏轼、苏辙:患难与共,手足深情
北宋文坛双星苏轼与苏辙,二人不仅诗词文章名震天下,兄弟情谊更是为人称道。自年少时一同读书求学,兄弟俩便相互砥砺。嘉祐二年,他们同科进士及第,踏上仕途。然而,北宋朝廷党争激烈,苏轼因直言敢谏,屡遭贬谪。苏辙始终与兄长站在一起,为他担忧,为他奔走。苏轼因“乌台诗案”深陷囹圄,性命堪忧。苏辙心急如焚,上书朝廷,愿以自己的官职为兄长赎罪。在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苏辙虽自身处境也不轻松,但仍时常写信宽慰兄长,关心他的生活与心境。后来苏轼辗转惠州、儋州,苏辙也被贬雷州,即便相隔千里,兄弟俩仍鸿雁传书,互诉衷肠。他们的诗词唱和中,满是对彼此的牵挂与思念。苏轼曾写道“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这份历经风雨、患难与共的兄弟情,成为他们在坎坷人生路上的温暖慰藉,也为后世留下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文坛佳话。
孙策、孙权:传承大业,兄弟同心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孙坚战死之后,长子孙策继承父志,凭借着非凡的胆识与谋略,在江东地区开疆拓土,奠定了东吴政权的基础。而弟弟孙权自幼聪慧,深受孙策喜爱。孙策在创业过程中,十分重视孙权的成长与培养,常带他参与军事谋划与政治决策,让他积累经验。每当孙策外出征战,孙权便留守后方,稳定局势,兄弟俩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孙策遇刺重伤后,深知自己时日无多,他没有将大权交给年幼的儿子,而是果断托付给孙权,并语重心长地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孙权接过兄长的遗志,励精图治,广纳贤才,使得东吴势力不断壮大,与魏、蜀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孙策对孙权的信任与托付,孙权对孙策遗志的坚守与传承,展现出一种基于家族使命与共同理想的兄弟情谊,他们携手共进,在乱世中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司马光在编撰《资治通鉴》时,对于这些兄弟之间的故事想必也是感慨万千。在他所处的时代,同样不乏因权力、利益纷争导致兄弟反目的现象。他通过记录这些历史,传达出兄弟之间应当和睦相处、以情为重的价值观。在封建王朝,家族的兴衰往往与兄弟间的关系紧密相连。兄弟齐心,家族才能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立足、发展;反之,则会陷入内耗,走向衰败。从赵孝赵礼的生死与共,到苏轼苏辙的患难真情,再到孙策孙权的传承大业,这些故事如同镜子,映照出兄弟情谊的珍贵与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