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还乡】一代人读书的得意与困境
发布日期 : 2023-06-05 12:53:23 文章来源 : 潮州+ 潮州日报客户端


一代人读书的得意与困境


□ 陈平原


  刚上大学那阵子,我有一个不好的习惯,早上起来,老要挖一下鼻孔,清洁清洁。后来晓得,这习惯除了不雅观,还会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如今,偶尔碰上沙尘暴等极端天气,我还是会故伎重演。妻子笑话,我跟她解释,这是八年山村生活的印记,或者说“灯下读书”的代价。


  我插队那些年,山村电力不足,一般只能保证晚上六点至八点,偶尔可以到九点。此后需要光亮的,那就自己解决。白天都忙公家的活,晚上才是自由读书的时间。于是,煤油灯成了我乡下生活的永恒记忆。


  煤油灯亮度不够是一回事,更重要的是,第二天起床,鼻孔一挖,必定是黑黑的。当地工业不发达,空气很新鲜,之所以早晨起来多此一举,那都是拜“山村夜读”之赐。


  种田辛苦,且没有其他娱乐,村民们一般睡得早。晚上九点以后,山村基本上万籁俱寂。这个时候,读书效果很好。隔壁大婶看我房间灯光很晚才灭,听说是在读书,很疑惑,问:“有用吗?”我的回答是:“不知道。”我确实说不清读书到底“有用”还是“无用”,只是凭直觉、感兴趣而已。上大学后提及,好多同学都有类似的经历。我后来总结:七七、七八级大学生之所以能在恢复高考后脱颖而出,大都因在插队或农场工作时,没有完全放弃阅读。


  很羡慕今天的孩子们有这么好的学习环境,从教材编写到图书出版,到教师培训,再到家长支持,整个社会都在鼓励阅读。刚在北大教书时,我也常用“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来鼓励学生。后来不说了,除了是“老调”,更因我意识到,每代人的读书,其实都有自己的困境,需要自己去认识与克服。


  比如说,我常常感叹,自己的山村读书属于“乱读”,拿到什么读什么,毫无章法可言。事后追忆,读了很多没必要读的烂书,漏了很多本该读的好书。读烂书的结果不仅是浪费时间,更严重的是败坏了阅读口味。记得刚上大学那些年,我花了很多时间自我清理,把吃进去的坏食物吐出来,那种自我否定是很痛苦的。好处是这一番清理,让我读书的标准、眼光与趣味,有明显的提升。而且,经由此番刻骨铭心的反刍与反思,以后碰上各种花言巧语,无论如何漂亮,也不会轻易上当。


  开始我很羡慕年轻一辈从小就得到良师的精心指导,一切按部就班,没走过任何弯路。可看多了这些学习勤奋、知识丰富的好学生,有时我又替他们惋惜:为什么思考及表达如此规矩,不能放开缰绳,跑一阵子野马?是不是一路走得太顺,没经受任何挫折,反而成了他们的弱点?全都照着先贤或良师指引的方向,避开所有陷阱,一路狂奔,迅速占领学术高地,如此成功背后,是否也会留下一些遗憾?比如说,没有了试错的机会与胆量,也就压抑了各种越轨企图,以及可能有的奇思妙想。


  在我看来,凡可以传授的阅读经验,都属于技术层面;真正精微之处,全靠自己体会——而且,每个人的感受不一样。在这个意义上,困境、挫折与失误,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良师”。希冀少走弯路,这是人之常情。但在阅读上,我还是更愿意年轻人自己摸索着走路,不必太在意长辈或师长的谆谆教诲。




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