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壶》:壶泥从五千多米深海而来
发布日期 : 2023-11-30 10:40:51 文章来源 : 潮州+ 潮州日报客户端

首次用5000多米深海泥制壶,经过无数次尝试、失败与改进,终于获得了成功。烧制成功的《蛟龙壶》,在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一周年之际,在杭州与大家见面。

11月29日的杭州,西湖边的红枫已经红透,天气依然暖和。在国际茶文化交流中心,获得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载人深潜英雄”称号、第十六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傅文韬,正在与壶艺设计师洪巧俊对话《蛟龙壶》的创作历程。

傅文韬是一名深海科技工作者和茶文化爱好者。他说,最初的想法来源于团队同事把取样研究的剩余泥料带回做纪念。因为海上生活比较单调,他会经常和队友一起喝潮州工夫茶,因此就想,能不能用这个5000多米的深海泥制成手拉壶?如果能利用深海底泥和中国传统制壶工艺结合创新试制手拉壶,既是探索拓展海洋产物的更广泛的利用价值,也是最前沿海洋科技样品和最传统中国文化交汇,是海洋文化的新拓展,也是传统茶文化制壶工艺的创新发展。不论有何种结果,都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尝试。

于是傅文韬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他的师父叶汉钟。叶汉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工夫茶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他听后非常高兴,对傅文韬说:“应该能,要想尽办法做成,为潮州手拉壶做一个历史性的尝试。”

叶汉钟马上打电话向中国茶叶博物馆包静馆长咨询。包馆长说,陈宗懋院士把茶叶送上天,如果能把深海泥做成壶,那就是茶文化“上天入海”的完美对照。

包馆长的话更加增添了叶汉钟的信心。他想,这个壶就请壶艺设计师洪巧俊来设计。因为洪巧俊设计的壶,不仅多次获得过国家级特别金奖,还被中国工艺美术馆等收藏。

洪巧俊听后心想,首次用这种深海泥制壶可能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难题,因为从来没有人做过这样的壶,材质的成份复杂,碱性大,必须找一位制壶技艺高超,又对制壶材质深有研究的人。

洪巧俊把潮州制壶技艺高超的大师在脑海中过滤了一遍,认为百年老字号“老安顺”第五代传人、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章海元是最合适的人选。

用5000多米深的海底泥来制壶,这对于壶艺创作者来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挑战。于是,洪巧俊开始着手设计。他先确定壶名,再写出设计理念,之后再画出设计图形。壶名就叫《蛟龙壶》,因为制壶的泥料是“蛟龙号”载人深潜团队在5000米以下的深海采来的。既然叫《蛟龙壶》,壶中就要有“蛟龙号”的元素,于是洪巧俊采用“蛟龙号”中的三大元素:用“蛟龙号”的后半身形状,来做壶身与壶盖,叶片的形状来做壶把,头部的形状来做壶嘴。不管是采取具象艺术,还是抽象艺术来创作,壶必须既有实用性,又有艺术性,三个要素要尽量做到形似。

章海元拿到深海泥后,先把一小坨放进炉中烧到1070度,想看看出来的效果,哪知烧出来的深海泥如焦炭一般漆黑,表面布满大小不一的孔洞,摸起来更是凹凸硌手,这模样实在和光滑的手拉壶相去甚远。这样的深海泥要做成手拉壶,可真不好办。章海元先用自家藏的老泥,做了一把《蛟龙壶》样品,在制作的过程中,洪巧俊和章海元一起研究,对壶形做了反复修改,使《蛟龙壶》更加雅致大方,有气势。

《蛟龙壶》的样品有了,接下来就是要用5000多米深海泥来制作这把壶。章海元先把经过揉炼的深海泥烧了个杯子,来测试这泥料的收缩率,了解这种泥料的个性与肌理,以便在修坯时掌握好修坯的程度。

可接下来的制作难度大大出乎他们的意料。由于材质碱性太强,容易裂,但他们又不想太多地改变这种材质,否则就失去了5000多米深海泥手拉壶的意义。于是,章海元大师在炼泥中不断尝试。奇怪的是壶坯做好了,晾到第二天,坯体就黑得像一块脏兮兮的抹布,不忍目睹。更为奇特的是,泥料在制作前砂粒是松散的,但在制作的过程中砂料却像有磁性一样紧连在一起,使材质板结起来,这就愈发增加了制作的难度。怎么办?章海元大师只得重新再做一个,不再晾坯,当天就放进窑中去烧,低温烧到定型不变色,再拿出来修坯。坯修好了,再回炉去烧,可是壶把与壶嘴还是都有裂缝。章海元大师又再做了两个壶坯,通过两种不同的技艺制作,但两把壶烧出来仍然是裂的。

如何才能做到不裂?不但要改变制作技艺,还要改变烧制方法。章海元大师对着桌上一排烧裂了的《蛟龙壶》苦思冥想,一遍遍反思、琢磨,希望从中寻找突破囗。经历了许多个不眠之夜后,章海元又重新来做壶坯,当晚就放进炉里烧。第二天打开窑炉,他高兴坏了,嘴和把都没裂,很完美!可当他翻过来一看,顿时如一盆凉水当头浇泼下来:这个表面完整的《蛟龙壶》壶底却裂了一条大缝!面对一次次的失败,章海元确实失望过、难过过,但并没有退却。因为他知道,5000多米深海泥的成分与紫砂和朱泥都有着很大的差异,这就必须要摸清深海泥的性质。章海元便重新来炼泥,随着泥料的变化,制订出新的制作技艺和烧制技艺方案。他还尝试利用真空物理现象,加大泥料的密度。

泥料经过改进又炼好了,他继续做壶坯继续烧。这次壶烧好后,终于不裂了!但又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壶钮向下凹的圆圈中是黑色的,盖壁上也是黑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表里不一”的情况?经过反复琢磨后,章海元发现是壶坯在下炉前,这两个地方深海泥吐出的盐粒子没有清理到,所以每把壶下炉前,都要全方位仔细察看,仔细清理。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次次的失败、摸索和总结,《蛟龙壶》终于迎来了成功。

最后一次成功出炉的《蛟龙壶》造型新颖,润泽生辉,线条流畅,深厚大气,达到了实用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妙境。

当《蛟龙壶》与大家见面时,在场的一位专家如此感叹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一艘由中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如果没有国家的强盛,科技的发达,就没有今天《蛟龙壶》的海洋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作者|潮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洪树琴

编辑|郭洵汐

审核|吴燕珊




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