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米粿与咸水粿
□ 陈小丹
有两款小吃,一款叫无米粿,一款叫咸水粿。无米粿无米,咸水粿会咸,它们分别安顿在两条相连的巷子里,每天都准点飘出独特的香味。
那时,我的零用钱,掰开也就一分半毛,全都消耗在小零食上了。也是奇怪,当时的小食店怎么就那么多,怎么就都那么好吃。以前的味道,在现在的同样食物里面,总吃不到味的。到底是味蕾的退化,还是味道的进化,令我费解。
放学的路上,总是与小同学左推右搡,一路嬉闹,先经过的是左巷子,最后就被吸引在巷尾的小食店前。说是小店,其实不过就是在住家的地方旁边那点飞出的屋檐下支起一个红泥风炉,再架上一个生铁黑鼎,旁边摆上三两小矮板凳,这样就成了一间小店。这样倒觉得它风味十足,让我每次看到,就会不自觉地想起电视中播放的香港避风塘大排档。也不知怎的,我就总会滋生这样的念头。后来细想,应该是屋檐那飘着的条纹帆布。是那种能在放学之后,舒缓一整天紧张的、休闲的巷子。
无米粿,是用番薯粉做皮,里面的馅料是韭菜或者豆芽。番薯粉磨制的皮晶莹透亮,看得见里面的青或黄,有点像小小的水晶球。蒸熟的无米粿,呈黄水晶的色泽,咬下去颇为黏性,比QQ糖软些,还是挺有弹性。这边很少蒸熟了就吃,都是用油煎得那层皮焦香金黄,再串到一根小竹签上,蘸上鲜红的辣椒酱,边走边吃。一个一角钱,我总要蘸多点辣椒酱,总觉得那样会吃得更划算,一毛钱可不是白花的。幸好辣椒酱不怎么辣,偏咸,配上无米粿淡淡的口感,恰到好处。“嘎吱”咬下去,皮脆里嫩,特别是韭菜粒经油煎后,更是入味。
吃过了左巷尾,就拐入了右巷。
这两条巷子真像一对双胞胎姐妹,连小食店的位置与风格也一致。不同的是右巷里卖的是咸水粿。咸水粿小摊同样支着一个小红泥火炉,比无米粿摊的火炉小很多,上面一小口铁锅,“滋滋”的冉冉而起菜脯(潮州话,萝卜干)的香味。里面的菜脯粒中间有条横沟,翻滚鱼泡眼似的油滋。一边是颜色较暗红的,加了辣椒,一边是颜色较浅,原味不辣的菜脯粒。
这样的感觉,很有楚河汉界的味道,一边是深红的汉,一边是暗黑的楚。
咸水粿的形状小巧,呈半圆形,中间凹,外表晶莹剔透,像是长胖的粿条,有着厚度的质感。它的口感非常滑嫩,比无米粿更有弹性,咬一口下去,就能感受到它的馅料——菜脯的咸香和甘甜的味道。
这样弹性可爱的咸水粿,两个只需一毛钱,比无米粿便宜一半。在囊中羞涩时,它是解馋的最佳选择。有一次,我与同学凑够一毛买两个,同样也是用一根小竹签串着,边走边小口咬着,不舍得吃太快,却总有几颗菜脯粒掉到地上,又懊悔着没有一口吞下。这样的心情基本每天都会上演,浓郁而直接,悠长而延绵。
现在想想,它是我童真岁月里,抹不去的诱惑。
编辑|郭洵汐
审核|詹树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