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群:回望
发布日期 : 2025-01-03 10:48:06 文章来源 : 潮湃新闻客户端

回望

李英群

又到了岁月交替、送旧迎新之时,时代把我们推进了2025年。

记得在小学和初中阶段,上作文课,老师命题,几乎每个年级的语文老师都会出个《新年展望》《迎接新学年》这样的题目,让学生抒发对新生活的豪情,写你在新年、新学期要如何如何努力,创造新成绩向祖国汇报,将来成为祖国有用的人才!

我从小爱好文学,在同班同学中,写作文属我的强项。但面对总要展望的文题,我总是头皮发麻。文化是人类生活的积淀,写文要有生活积累作素材,你叫我展望未来,我脑里一片荒芜。无奈只好抄书,什么“学习学习再学习,知识就是力量”,什么“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可抄的警句名言很多,但没一句是自己的。

初中毕业前夕,又是一篇《毕业前夕展望》,既无奈,又反感,凭着语文老师一直很喜欢我的本钱,我居然写了一篇《毕业前夕回望》当然准备挨批!

没想却受到课任老师的大力表扬。在评论那一期作文时,拿出来重点介绍,说通过回望,总结初中三年自己的成功与失败来展望未来的路要怎么走,更实在,更实际。作文就要敢于独立思考,要有自身的生活体会。

很意外、很受鼓舞、很感谢。

也许是吃到点小甜头,在此后漫长的岁月中,我总在回望,极少展望。在这个2025年到来之时,我又一次习惯性地回望。

初中毕业时,教育部门把全国招生从以前的春季改为秋季,我有了半年在家等待考高中的闲暇,在长辈乡亲的影响下,开始给报刊投稿。没想到第一次投稿就被一家叫《工农兵》文艺杂志采用了。从此,开始了我的文学创作生涯,从业余到专业再到业余,近70年了,从未停笔。

我的回望,绝不止是去年,而是过往的平生,我很庆幸,自己一直在从事自己兴趣的职业,这绝对是很难得的,许许多多的人都无法做到的。我一位亲戚,是一家制造厂的质检员,退休了,失去工厂这个平台,他怎么从事质检?有人喜欢做官,退休了,无人可指挥了,不用你批文件了,你怎么从事你喜欢的职业?

我庆幸自己在职时用一支笔写东西,退休了仍然用一支笔写东西,而且自由度更高了。

回望这些,我心中无限感恩。

问余感恩对象:潮州潮州潮州!

我感恩潮州这一方水土;感恩潮州的父老乡亲,感恩潮州的深厚文化。

我从出生至今,一直生活在潮州,这片省尾国角的热土,从中原南渡而来的族群是一个大家庭。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一代代都是勤耕力作,知书达礼。教育我成长的远不止父母。更多来自长辈乡亲。我的文学启蒙,来自婶姆们的儿歌,堂姑母的歌册,闲间里叔伯的民间故事,更有这里独特的、鲜活又丰富的方言。更让我每次回望都感到温馨的是乡亲们的生活实践给予我创作的丰富营养。和睦相处,坦诚相待的人际,让我了解到许多烟火味十足的人物风情,如果没有这些,怎么下笔?

读高中时,我来到潮州府城,并从此定居古城至今。

这座古城,是历朝历代潮州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这里,陈平原说:抬头是一座唐代建筑,低头是一口宋代古井。你会感到与历史很接近;王鲁湘说:潮州文化像盐溶于水。意思是文化无处不在;冯骥才说:潮州文化是生活文化,浓得化不开。这里,聚集着潮州文化艺术的精英,汇聚了所有文化艺术门类的高端单位。在街巷中穿行,这里是木雕师傅工作室,那里是抽纱潮绣公司,不经意间,耳畔飘来一阵潮州音乐……

我更热衷于这里的文化馆、博物馆、书店、戏院。在浓得化不开的文化气氛包围中,在文化盐水的浸漫中,我成了一个潮州文化人。我一直没有停笔,我写潮州、唱潮州,为潮州人写,为乡亲们唱。至今,光散文就发表了百多万字,出版了几个集子。如果我不是生活在潮人之中,没有潮州文化给我的营养。我无法写出这些作品。我那些写外国风情的作品,也充满潮州的文化元素。

回望,一次次不断的回望,我总是满怀感恩。

问我感恩对象,潮州潮州潮州!


编辑|张泽慧

审核|詹树鸿



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