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群:戏曲与方言小议
发布日期 : 2025-03-07 11:05:03 文章来源 : 潮州日报 潮湃新闻客户端

戏曲与方言小议

李英群

中国疆域辽阔,形成许多不同方言区,于是有了许多不同剧种。据统计,现全国共有360余种,这些剧种涵盖了丰富的地域文化和艺术形式,既然都是中国的戏曲,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品种呢?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所使用的是不同的方言。比如广东三大剧种:粤剧用的是广州话即粤语,潮剧用的是潮州方言即潮语,汉剧则用客家方言,这本来是最基本的常识:有粤语才有粤剧,使用潮语才有潮剧,但时下却似乎被一些业界人士忘记了!

这主要表现在剧本创作上。

退休前,我在剧团当一名专职编剧。退休后,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关注潮剧界的新创作。有时,年轻的同行也会把其新创剧本让我看看,提点建议什么的。我发现,许多新作者的潮剧本子好像不用潮州方言了,几乎都使用流行的普通话,这些让我看看的本子,几乎都是作为剧团重点项目,准备参加各级汇演的作品,不论古装戏或现代剧,都是重点题材,得到上级文化部门在人力物力的支持,有一笔可观的经济补助。因为都力争能获奖,几乎无一不请上级专家来指导。这些专家,来自潮州、北京、上海、广州。他们热心又尽力。不单动脑还动手,从剧本创作到导演舞美都深度参与。戏排出来了,参加会演获奖了。但是说实在,观众不甚欢迎,我也觉不满足:因为潮味淡了。不是潮州方言的戏曲。

在人们一片叫好声中,你说它不受欢迎,实在不够厚道,于是,绝不在公众场合说。不过,近日读了鲁迅《答〈戏〉周刊编者信》一文中有关剧作中使用方言精辟论述之后,禁不住想把其推介给仍在编戏的同行参考。鲁迅说:

“《阿Q》是演给哪里的人看的?倘是演给绍兴人看的,他得说绍兴话无疑。在绍兴戏文中,一向是官员秀才用官话,丑用土话。我想,这也非全为了用这来区别人的上下,雅俗,好坏。还有一个大原因,是警句或滑稽,十之九是出于下等人之口,所以他必用土话,使本地的看客们能够彻底的了解。那么,这关系之重大,也就可想而知了。”

鲁迅甚至说:“编一个剧本作底本,到不同场所演出都作改动。”如果到某一省县, 某一乡村里面去,那么,这个本子就算是一个底本,将其中的说白都改为当地的土话,不但语言,就是背景,人名,也即可变换。使看客觉得更加切实。”

这种表现手法,潮剧也是有传统的。以前,洪妙到每一乡村演出,常会先去当地闲间与人喝茶聊天,把当地趣闻于当晚适当时搬上舞台。我就在汕头龙湖宾馆看过方展荣演《柴房会》的李老三,出台道白就说“阿义哥开个龙湖宾馆,我来投宿,还说没房间了!”引起台下一片笑声,效果很好。

方言,土话在地方戏曲中的重要性一如上述。是应该引起潮剧当事人的高度重视的。

请让我举个例子:

谢吟先生的《荔镜记》(《陈三五娘》)是经典之作,其中第一场。

媒婆李姐要带五娘主婢观花灯有一段扣仔(快板),是潮州口语及潮州话的语言结构,大受观众欢迎,不少市民都会背诵:

俺转入察院衙,

直落下东堤,

行向开元前,

转过西街;

看看七丛松,

再看清水宫;

游赏蓬莱境。

出了大街,

我做引路师,

包你各社花灯都能看。

这段词句中许多地名,就是市民每天在踏出踏入的地方,再熟悉不过。

而其中“俺”“直落”“开元前”;都是潮州土话、口语,假若由一位不懂潮语,不熟悉土话的作家来写这段内容,那就是:“我们转入察院衙,一直向前走到下东堤,行向开元寺前面”……

你问:开元前怎么得改呢?这是土语,说开元前潮人都知道,北方人不会这么表述的,一定要说开元寺前,就像你要说天安门前不能只写“天安前”一样。

如果这样,这段快板还有哪个观众会感兴趣,会记住,会背诵?

地方戏曲,千万别忘了地方方言。


来源|潮州日报

编辑|张泽慧

审核|詹树鸿



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