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的“卷尾诗”
□ 陈放
古人的写作经验中,素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意谓开头漂亮悦人,中间内容饱满,结尾劲练有力。潮剧优秀剧目,不管是传统本子,还是新编古装戏,很多在一场或全剧收结时,来上一段精警的唱段,名为“卷尾诗”。
且看《苏六娘》中的一折《桃花过渡》, 这是潮人喜闻乐见的潮剧锦出戏。撑船桨为舞,“斗歌”如赛诗,侃人情,话世故,猜“哑谜”,一句句饱蘸着生活原汁的歌词,如鱼激活水,鲜蹦乱跳,惹人叹赏叫绝。婢女桃花不仅聪明、伶俐,对六娘的真诚尤为热切感人,深深地打动了善良、风趣的渡伯。他决意济人之危,将苏六娘与其表兄郭继春载到自己家中暂避,以躲开杨子良的逼婚,让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且听,终场的“卷尾诗”是:
(桃花唱)欲破曹营用火攻,幸喜借到大东风;
(渡伯接唱)远近强弱精打算,斗歌定计渡船中。
“火攻曹营”及“借东风”,通俗浅白,切合桃花的口吻;“精打算”和“定计”之词,出于饱经世故的渡伯之口,极为相宜。一场剧情,暂告了结,终即是始,又为后面的剧情作了导引。
再看潮剧《告亲夫》。既有急管繁弦的桥段,但看那花前月夕,郎情妾意卿卿我我;又有紧锣密鼓的场面,恨“新郎”始乱终弃,为对旧情人灭口,竟至烧楼,沉江,端的是“骨灰级”渣男!一层层波澜迭起、让人透不过气来的惊人情节,最终以新妇告倒亲夫,严父斩杀逆子结束全剧。帷幕徐徐降下时,后台帮声唱出了四句唱词:
良禽也得择木栖,遇人不淑叹殊深。
义除奸宄无反顾,赢得芳名后人钦。
前两句,慨叹弱女颜秋容私托终身于无良之徒盖良才,“多情多感”竟致丧命;后两句,赞颂义除奸宄的文淑贞及其为官公正执法无私的老家翁。四句曲词,如金钥开锁,总括全出剧情,胜似一篇意深言简的劝世贤文,撬动观众心绪,让人沉思良久。
其实,若究起“卷尾诗”的源头,可谓由来有自。
且看明代汤显祖著杂剧《牡丹亭》,“惊梦”一折结束时巧用唐人四句诗:“春望逍遥出画堂(张说),间梅遮柳不胜芳(罗隐); 可知刘阮逢人处(许浑)?回首东风一断肠(韦庄)!”这总结式的四句诗,正是元杂剧传承下来的特色之一,叫做全剧的“题目正名”,亦称“卷尾诗”。当然,每折杂剧结尾处,灵活地采用两句、四句或八句诗句概括全剧内容,均符合 “题目正名”的规范。
元曲杂剧的魁首关汉卿写《窦娥冤》,当窦娥蒙冤被判斩刑,唱出“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的泣血椎心之辞,立下血飞白练、六月降雪,亢旱三年等三桩誓愿,以求苍天证其清白,一时间火炉添炭,烈焰骤升,助燃了观众与剧中人的共情高潮。好一个关汉卿,他在此刻结束全剧时,只是淡淡地写上这么两句卷尾诗:“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他为啥不跟着窦娥骂几句出气话,以突显正义的威力?我想,有张有弛,方见韧性;烈火淬钢,浇上冷水,才出好钢。窦娥冤,观众早已明了;而剧情的另一面:真正的杀人凶手张驴儿和贪官知府应该惩罚,而全剧的“正能量”代表人——窦娥的父亲、做官返乡的窦天童,替女儿昭雪冤案,给个“秉鉴持衡廉访法”的“点赞”,也绝对值得!这是艺术的“暗步”啊。
观剧,读剧,欣赏着元曲,明杂剧,以至潮剧的诸多“卷尾诗”,我想,任何文化艺术的美好形式,绝不会是哪一位剧作家头脑“咯噔”一下就蹦出这么个妙法子来,应该是有渊源、善流变的。你看,司马迁撰写《史记》,什么本纪,世家,列传等,文末总喜欢来上一节“太史公曰”之类的文字,创“史家绝唱”的章节结尾手法。流风所至,汉唐宋元一些文章大家所写的“××传”“××祠堂记”,也喜欢在文末附骥一段“赞”或“诗曰”,以起概括全文或一唱三叹之效。“卷尾诗”大概也是由兹变化而来的吧?
即便是现代文学,我读过长篇小说《骆驼祥子》的那段脍炙人口的结束语——
“体面的,好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祥子,不知陪着人家送了多少回殡;不知何时何地会埋起他自己来;埋起这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我看,这首白话的“卷尾诗”,也是老舍先生写这部杰作时使出的“断魂枪”吧?
来源|潮州日报
编辑|郭洵汐
审核|梁佳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