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在饶平
发布日期 : 2025-03-11 11:29:50 文章来源 : 潮州日报 潮湃新闻客户端

“狮”在饶平

□ 张南山

狮在饶平,常见的是静态石狮、瓷狮、灰塑狮等,或蹲或坐,不怒自威;还有人们喜闻乐见、在传承中不断创新的民间舞狮活动,跃跃欲试,精彩纷呈。

狮子起源于非洲,后来迁徙到西亚、印度等地,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初称为“狻猊”。汉代以前,中国本土并没有狮子的相关史料,但是,崇狮习俗却是土生土长的,是在传统文化土壤里开出的灿烂之花。

三饶楼门口原有两只狮子,据说来自潮州府,还衍生了一个民间故事《稽公子与三饶楼》,逸趣丛生。黄冈西门有狮子巷,狮子稳坐巷子中央,精神抖擞,威风八面,责任是镇水,还配上《狮子谣》。浮山东官王氏家庙碑记:仰槐堂建于乾隆年间,称之传胪府,堂前有御赐石狮一对。20世纪80年代被盗,案破追回,盗狮者均收监;1995年第二次失窃,至今尚未寻回。后经乡亲捐款集资重塑崭新石狮。三饶有道韵、新韵和饶韵三韵楼,其中新韵楼楼门上方的泥塑狮头,口咬一剑,有民间故事《狮咬剑》。

饶平舞狮是最具民间特色的民俗活动。据考起源于东汉,唐代时,不管是宫廷、民间都已十分盛行,《新唐书》就记载了宫廷中场面壮观的五方狮子舞:五方狮子,高丈余,饰以方色,每狮子有十二人,画衣执红拂,首加红袜,谓之狮子郎。

饶平舞狮分为饶平醒狮(南狮)与青狮(北狮),可不论南狮北狮,舞出的都是人类期盼的热烈气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并且都闪耀着鲜明的地方特色。

黄冈镇地处南海之滨,闽粤交界,1953年至今,是饶平县政府所在地,素有“广东东大门”之美称。

黄冈上林至今活跃着一支年轻的民间醒狮队,所创舞狮集武术、舞蹈、绘画、音乐和民间故事等于一身,是饶平醒狮的代表。

新狮表演之前,必须进行开光点睛仪式。首先挑选吉日吉时,由德高望重、子孙齐全的老人持笔(毛笔)点睛;其次用生姜挖个洞,装上朱砂白酒;然后祭拜三牲,参与点睛仪式的人员要全体祭拜神明,属相相冲者及孕妇回避。

开光点睛仪式开始:请点睛人为新狮披上红丝绸、带上红花,系花挂红代表鸿运当头,给狮子带来吉祥播福之力;请大头佛为新狮打扫全身,扫除晦气、霉运,扫去灾难波折;请点睛人持笔点睛,点睛人一边点睛一边大声朗诵:一点天庭,福星高照、国泰民安;二点金睛,眼观六路、鹏程万里;三点口利,笑口常开、大吉大利;四点铁角,钢筋铁骨、顶天立地;五点耳朵,耳听八方 、左右逢源;六点头尾,六六大顺、从头顺到尾。

点睛仪式完成后,狮子才算正式被赋予了生命,才可以参加各类节庆典礼演出活动。

上林醒狮传承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现有队员30多人,以在校学生为主,表演节目有女子醉狮、群狮起舞、五狮高杆、高桩醒狮等。女子醉狮仪式为结义、饮酒、起舞,表演过程生动演绎,维妙维肖。每当狮头狮背下,女孩的俏丽面孔若隐若现,台下掌声不停。她们笑起来,一切青春符号套进艳丽的舞狮服,腾空而起,神采飞扬。

群狮起舞即多只狮一起舞动,锣鼓喧天,阵容庞大,五彩缤纷,场面壮观,配合默契。

五狮高杆即五狮在高杆上表演,是围绕在一根高5.5米左右且承重质量较好的高杆(一般是铁质高杆)上展开醒狮表演,包括采青等。技巧难度高、发挥空间小,极具观赏性。

高桩醒狮,步步高升,表演的梅花桩为高低桩,通常有21条桩,最低1米,最高2.5米。狮子要在桩上自由跳跃,需要一前一后、一上一下两人的灵活配合。在桩上,狮子需要展现包括但不限于桩上坐头、壁虎功、钳腰饮水等高难度动作。其主题有雄狮翻山越岭采灵芝、翻山越岭展雄风、翻山涉险勇救幼狮等等。

舞狮表演完毕,还有集体南拳、少林震山棍等传统武术项目依次出演。集体南拳套路短小精悍,结构紧凑,动作朴实,手法多变,短手连打,步法稳健,攻击勇猛,常伴以声助威,技击性强。少林震山棍是少林棍法中展示威力的棍法。棍虽然不是利器,却在技击中以力取胜。一棍劈下有地动山摇之威势,竖起横落,劲力多变,是少林棍法中的核心代表套路,挑棍以下破上,劈棍以上破下,扫棍横击防不胜防,是少林僧人在实战中的常用兵器。

上林民间醒狮队独创的“梅花桩醒狮”“锦衣卫+醒狮”“烟火+醒狮”在往年元宵节游行演出,好评如潮,为新一年发展“锦衣卫+醒狮”“烟火+醒狮”“醒狮与三国文化”奠定坚实基础,表演更具视觉冲击感,那是一道独一无二的文化风景。

三饶镇乃饶平475旧县城,镇区棕树厦邱氏族人,先祖自河南南迁福建莆田,再迁三饶,享有“入饶第一家”之誉,杨昱赠匾“先邑名家”。随后,衍派上饶客属地区,明嘉靖初年,水口乡邱氏先民移居于三饶城南棕树厦。客家传统的舞狮习俗也随之传入,历经当地民众从内客、形式、技艺上不断进行创新,发扬光大。作为北狮代表入选饶平县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为了区别于饶平醒狮,命名为饶平青狮。

舞狮,俗称打狮,“打”含有通俗之意,有“武打”之内涵。是春节、元宵期间重要的节庆内容,而三饶舞狮历史久远及技艺高超首推邱氏舞狮,也即棕树厦舞狮队。饶平青狮集传统舞蹈和传统武术于一体,讲究技巧精炼,武术高超。一只青狮需要两个具备武术根底深厚的青年密切配合,表演才能步调一致,受人喝彩。邱氏舞狮也称饭葫狮,狮头为光滑的大嘴狮头,属武狮。狮头画有七星、八卦,额头有“王”字,代表百兽之王,是人类崇拜的祥瑞图腾。狮身一般为缀结或彩饰狮外套,华丽醒目。狮子起舞时,在锣鼓的伴奏下,模仿狮子各种姿势,行走起坐,翻腾跳跃,摇头摆尾,俯视走行,令活狮也自愧不如;又有一手执葵扇的阿尼陀引逗、戏弄狮子,极具幽默性、故事性和观赏性,引得观众哈哈大笑。

表演完毕,接着是传统武术表演,有拳术、棍术、器械、对打、盾牌、双刀、铁尺等项目依次出演,既有赤手空拳的武术套路,又有千奇百怪的武术器?,表演步法、手法、队形,纷繁奇异,变幻无穷,至今仍遗存着古朴原始的民间武术风貌。

狮子被人类视为一种瑞兽,象征勇气与力量、领导与统治、诚实与忠诚、警觉与智慧、阳刚与刚毅等等。??人们将狮子、麒麟、龙与凤并称为四大灵物,驱邪避凶,带来祥瑞。地方建筑中,也有仿照徽派民居,随处可见石狮子以及狮子雕饰物,其中除了象征富贵,也有避灾祈福的心理寄托。当然,要是狮子不咬人,也就更加完美了。

自古以来,狮子产生了千千万万精彩无限的文化,延伸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狮子吼、狮子印,还有大家熟悉的名菜红烧狮子头,就蕴含着吉祥喜庆的意味。人类往往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借狮子的吉祥、力量和正义,把狮付与在名字之中,诸如秋狮、金狮、狮牯等等,目标明确,用心良苦。狮牯曾经是我小学二年级同学,后来他在瓦厂劳动,挑瓦土每担380斤左右,日复一日,月复一月,不愧狮牯这个名称。

最具影响力的是,“东方雄狮”这一称号家喻户晓,甚至在中华民族危亡时刻,这一称号的诞生,振奋精神,树立榜样,积极有效地建立了民族自信心,团结一心,战胜困难,夺取胜利。时至今日,我们仍然愿意以东方雄狮自居,奋勇向前。

乙巳年正月,饶平民俗活动不拘一格,精彩纷呈,惊喜连连,诸如舞狮、摆桌碗、城隍出巡等等,而其中上林女子醉狮火爆全网,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视频号转发报道。只见姑娘们舞动着粉色的醒狮,围绕两坛酒,将闻酒、喝酒、醉酒等动作演绎得活灵活现,以醉态展现舞狮的灵动与美感,将传统醒狮文化演绎出全新的魅力,舞出饶平,舞出潮州,舞上北京。


来源|潮州日报

编辑|郭洵汐

审核|梁佳涛




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