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语古音考正 | 紾
发布日期 : 2025-03-20 09:57:55 文章来源 : 潮州日报 潮湃新闻客户端

□卢放民

紾字上古为章纽十三部,潮语读为[之央2]、[之温6.8],双声叠韵。该部字入潮语[温]韵,《诗经》十三部的字约132个,入此韵者有六成。《说文段注》紾的谐声字有入十三部,也有入十二部,若非校对有误,则可视为合韵。像畛与紾都划在十二部,《诗·周颂·载芟》:“千耦其耘,徂隰徂畛。”《楚辞·九章·惜诵》:“欲横奔而失路兮,盖坚志而不忍,背膺牉以交痛兮,心郁结而纡轸。”这些韵脚耘、畛、忍[罗温2]、轸古音皆同部,故用潮语读来协和押韵。

紾与轸、抮,古时音义皆通,鉴于后二字今已义有偏专,潮语用紾[之温6.8]为宜。

《方言》:“轸,戾也。”郭注:“相了戾也。”段玉裁云:“凡物二股或一股结纠紾转不直伸者曰了戾。”潮语今仍沿用,如:“这条电缆是多股铜钱紾[之温6]起来的。”“角铁中间有点紾[之温6]着去矫[戈腰4]直。”引申之,凡扭、转、拧皆用此字,如:“他挽了把油菜,顺手紾[之温6]掉头。”“他用力过猛,紾[之温6]掉个水龙头。”“魔方一上他手,紾[之温6]无几下[耶7]就理顺了。”“洗面后毛巾紾[之温6]起!”

《说文段注》:“紾,紾转也,此三字句。”又“紾转盖古语。”又“了戾曰紾转,亦单呼曰紾。”潮人将紾或转发八声,表示身体某部分扭伤,如:“支腰紾[之温8]着(或转[之汪8]着)。”“个项紾[之温8]着(或转[之汪8]着。)”

有潮音字典将字作“捘”,它与紾古音同部,叠韵,然声纽非同类,从古音学只能算声近,尽管二字在潮语的发音记法完全相同。作为动词,二者的动作形态迥异,义不可通。潮语说“行了紾[之温6]下[耶7] 紾[之温6]”、“件衫紾[之温6]一下[耶7]”用紾字,则形、音、义俱得,若用捘,就毫无训诂学根据了。

俗语“油紾[之温6]”,将二三股条状的面拧在一起,用油炸熟的食品,北方叫麻花。

“紾[之温6]折”、“紾[之温6]断”,扭条状物使折断。

“紾[之温6]食”,拧人家的肉来吃,比喻巧取豪夺、弱肉强食。如:“见他好欺负,个个来紾[之温6]食伊。”

“交紾[之温6]”,指两股以上的东西互相纠缠扭抱。如:“棉纱湿下[耶7]水,就不易交紾[之温6]。”“榕树根交来紾[之温6]去,最易挤倒步道石。”这样的用法,古已有之。将“菱杼紾抱”、“以相缪紾”(《淮南子·本经训》);“蟠委错紾”(《淮南子·原道训》)用潮语读,几乎不用查注释,就能明白其意思。

“挢[哥欧2]紾[之温6]”,形容物体自身因为反转扭曲而变得不平直方圆,如:“支小提琴弓弓尖有点挢[哥欧2]紾[之温6]。”“只脚车前轮挢[哥欧2]紾[之温6]过大力。”段玉裁称,郑玄笺《诗》读桥为槁。乔与高古音同部,双声叠韵,故挢入潮语[欧]韵,它有“戾与屈”二义;赵岐云:“紾,戾也。”挢紾为近义连用。以其形容轮子不平正有根据吗?《考工记》“轮虽敝不匡”,以匡形容轮子变形,《广雅·释诂》:“軭(匡)、抮,戾也。”挢,紾、匡三字皆通。

《考工记》:“老牛之角紾而昔。”有二种不同的注释。①贾公彦:“紾谓理粗,错然不润泽也。”②郑众:“紾读为抮转之抮。”王念孙:“角绞转之意也。”段玉裁:“郑司农《考工记》注之抮转,即紾转二字也。”段成式《酉阳杂俎》:“野牛高丈余,其头似鹿,其角了戾,长一丈。”了戾即紾转,也单呼为紾,与《考工记》正合。凡物紾转势必相错,故言“紾而昔(错)”,用潮语就是“牛角挢[哥欧2]紾[之温6]”。牛的角本是平正对称,但由于时间和环境的关系,使老牛、野牛的角变形,是很自然的事,故谓野牛“角了戾(=紾转=紾)”。以《考工记》、唐代《酉阳杂俎》的用法;以汉代郑众、清代段玉裁和王念孙的注解,证诸潮语,一脉相承。唐人贾公彦的注解,若非他主观臆测,则也是后起之义,潮语用源不用流。

“反[波闲2]挢[哥欧2]紾[之温6]”,也叫“反[波闲2]挢[哥欧2]手”,即将人的手臂直挺挺地扭到后背。如:“过去批斗人,就常掠人去反[波闲2]挢[哥欧2]紾[之温6],再捉[之安2]其头毛,叫坐喷气飞机。”这是擒拿人惯用的手法,足以使对方因为紾[之温8]着(扭伤)而丧失抵抗力。《孟子·告子》:“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应作如是解,而非拧其兄胳膊上的肌肉。当然,这两种动作,潮语都用紾[之温6]来表述,得视语境确定其意思。

“人一紾[之温6],心就涽,出钱也无论”,扭动纤腰,展示身段,借指卖弄风骚。讥讽人没有定力,在色相面前乱了方寸,成了冤大头。


来源|潮州日报

编辑|郭洵汐

审核|梁佳涛






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