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上人家到林间木屋
李英群
踏青,也叫踏春,是我国最古远的一项民俗活动,从春秋时期就流行。每年春天到来,莺飞草长,鲜花盛开,人们走出家门,到郊野去远足,观花赏景。这应该是我国旅游之始吧。
后来,到了明代,出了个大旅行家叫徐霞客,此君家境优裕,少立大志。要“朝临碧海暮栖苍梧”,游遍天下名山大川,他留下那句经典名言“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影响至深至广。我在少年时一直认为:旅游就是观花赏景,游山玩水。
这当然不止是我,40年前在我国兴起的旅游热,使旅游成为一个热门行业之初,旅行社就是带你游名山胜景,赏自然风光。虽然名山胜迹也有文化在,但当年的重点仍落在风景上,谓之风光旅游。
这毕竟是浅层次的旅游,资深的旅行家告诉我们要作深度旅游,比如蔡澜先生就说:深度旅游就是要了解当地的民情风俗。
1995年因公在上海逗留20多天。发现有老外游客在里弄进进出出,有一对白人老夫妇,与里弄一大妈一同上市场,亲热同行,似是亲戚。一打听,不对,是外国游客。他们来上海住市民家,共同生活,就为了感受上海市民的日常!
这令我感兴趣,也很羡慕。退休后有十年时间,我几乎每年都去一次国外旅行,都希望能在异国入乡问俗,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
去柬埔寨吴哥窟,当然是观赏那些神奇的建筑遗存——寺庙,但有一项目是游洞里萨湖的水上村,这是一个接触当地人的机会,我毫不迟疑要求第一景点去洞里萨湖。
湖上居住着70万人,称为越南难民,越南政府不让他们回国,柬埔寨也不接纳他们。这70万人成了无国籍难民,天涯沦落人。
但我无机会了解他们的生活,去了,就被安排在办餐馆接待游客的一艘大船上,边吃边看景,仅此而已。不过,还是见到几个十左右岁小男孩在水里游到餐厅大船边向游客致意,游客会送点小礼物或食品给他们。我也送了,但语言不通,无法了解他们是否有读书,水上村是否有学校。
但,这已算是了解一点民情了。
次年春节,去了文莱王国。
文莱也有个水上村。据说以前陆上野兽出没,伤人扰民,政府只好在水上建起屋子,首都就在水上。现在,一座现代化城市在岸上建起来了,这水上村却仍住着许多居民,村子里有街巷、商店、学校。
游水上村时,我要求导游安排一户普通人家接待我们。导游满口答应,实际上,到这里旅游,都被安排到那些与旅游部门签约的人家去就餐。
我要求他们用其最家常的文莱饭菜接待,最好能让我进厨房帮忙。
这家主人是一对中年夫妇,先让我们参观他们的家,然后很熟练、很快就把饭菜做好,搬到餐厅,看我们开饭了,陪坐一会,走开了。因为语言不通、无法交谈,但饭菜倒是异邦风味。吃着不习惯,但心里高兴。
饭后还在那里坐了好一会,让导游介绍主人的日常,觉得他们生活很惬意。与洞里萨湖人有天壤之别。
两年后的七月,我与女儿参团去俄罗斯游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入心入意的还是想了解一下当地人的日常生活。那天从彼得堡乘车往拉多加湖,一路向东北,两岸都是郁郁苍苍,耸天而立的白桦林。在林中穿行,不时见到林间出现一间两间小木屋,见不到人。地广人稀就是俄罗斯的大地风情吧。
此行有一项我向往的项目:在拉多加湖畔的林间木屋吃烤鱼,供营者就是木屋主人,妥妥的家庭菜馆。
停车穿过丛林,木屋就在眼前。屋前屋后,无序地堆着砍下的桦树。这是燃料,一眼望去,就是俄罗斯画家笔下的风景画。进了木屋,很宽。上百平方米,边上炉火正旺,飘荡着浓浓的木香味,好几个炉,正烤鱼、烧汤。四五位俄罗斯男女正忙着,就是家庭待客的气氛。不过,我没能看烤鱼全过程,因为鱼己摆上一长列横陈着的小饭桌上,马上让我们开动。
每盘一条拉多加湖白鲑鱼,约一市斤,香味扑鼻。餐具是西式刀叉。
应该说,味道很不错。我们潮人吃的是鲜蒸,不喜烧烤,而我要的正是这种异域口味。女儿不习惯,吃了几口,就把鱼推给我,自己吃杂果汤。我奋力吃了一条半烤鲑鱼,不因喜欢只为体验。
木屋主人不时在房旁边走动,是为看顾客有什么需要的,却因语言不通,没有交流。
餐后在厅里四处看看,这是餐厅,不是卧室。他们的居室在窗外不远处,无机会参观。不过,上了一次厕所。
厕所就是一大深坑,上面横架几条桦木,在我们潮州凤凰山区也常见。
从水上人家到林间木屋,算是我对深度旅游的初步讨索,得到一点小小件体会是:必须通晓当地语言,作一两人同行的自助游,住到当地百姓家中。
编辑|张泽慧
审核|詹树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