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在潮人之中也叫冬节。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足见人们对这一节气的重视。人们认为,冬至过后,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标示着节气循环的开始,因此冬节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日。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着它的特有粿品。潮汕之中,搓圆是冬节必有的粿品。
我最早搓圆的记忆是在读小学五年级。冬节前一天,正如古诗所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节天。”放学回家,正遇见奶奶与母亲在搓圆,我出于好奇,搬了一张小板凳,参与进了搓圆的行列。
搓圆是将已揉捏好的糯米粉团,再拿捏成一小团一小团,然后在桌面上把它做成如同手指粗的长条状,再断成一小段一小段,把这些小段物放在掌心,用两手掌上下合含着,随着上下手掌的旋揉动作,功到时,圆也就做成了。
有人为了图省事,直至将搓揉好的糯米粉条用刀像切菜一样进行切成,这样是省工了,但切下的圆却是不那么圆了。奶奶与母亲每年的冬节始终亲手搓制,是名副其实的搓圆。
与奶奶和母亲相比,我搓的圆,不是过大就是过小,形状欠佳。母亲要我返工时,奶奶笑眯眯地说:“搓圆不怕大小,这叫‘父子公孙班’。”原来在奶奶的思维中,圆的大小,代表家里有大有小,有老人,有孩子,有孙子,这才是一个圆满的家庭。奶奶不识字,有时却说出了颇有哲理的话语。
冬节必食圆,平时,在特定的日子里也要食圆。
娶新娘时,新婚夫妇要食圆,寓意“合卺团圆”,象征夫妻同心、白头偕老,圆圆满满,幸福一生。新厝落成要食圆,寓意“家宅圆满”,家庭的完整性从一间厝开始。家里做大灶(农村大鼎土灶)要食圆,隐含“灶旺家兴”,烟火不断,子孙绵延;还要用圆拜司命公,意为“做大灶饲大猪”,很长时间,猪是一个衡量农家经济好坏的重要标杆。孩童出花园更是少不了那一碗圆,它告诉你,食了这碗圆,你将从“不圆满”的孩童成长为“圆满”的“大人(成人)”。
从婚嫁、人生阶段到起居建造,食圆是乡村人一个十分朴素的圆形符号,它书写了对生命圆满、家族绵长的永恒追求。
这些圆都必须是红色的,叫红圆。
红圆在开始揉捏糯米粉团时便要加上食用红色素,家乡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红花抹”。每当有年节到来之时,担“八落索”的小贩便到乡村中穿街过巷。八落索有很多小孩喜欢的物品,有糖扣、松紧筋、小鞭炮、小文具等,这个红花抹是不可缺少的。红桃粿用的也是这个红花抹。
昔年坐着红头船漂洋过海的乡亲,在回乡的那一刻,家乡亲人也会搓圆煮红圆,迎接侨胞的回乡。
老叔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从泰国带着儿女回老家探亲,左邻右舍帮忙搓圆、煮圆。不但侨胞们食红圆,来迎接侨胞的乡人照样食红圆,这是我见到的迄今为止,家乡最多人集中在一起食圆场面,这真真切切是团团圆圆,是吉祥如意圆。
这些红圆,都要加上红糖,既显圆满,也添甜蜜。
冬节之中,在家乡,不仅每个人要食冬节圆,牛也要食冬节圆。
冬天的时候,牛的主要饲料是早先储备的稻草。牛食圆是主人家将几粒圆放在稻草里,牛将稻草和圆一起食了。但食了还不算,还要在牛角上贴丸,这当然是对老牛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帮助农家犁田、耙田的犒赏。在农家门框、碓臼、炉灶、米瓮、犁耙、水车以及猪栏、鸡窝等也要粘贴上冬节圆,甚至还对龙眼、荔枝等果树粘贴冬节圆。它是一种对自然的敬畏,也是一种心里依托,寄托着农家人对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祈愿,
近年,我偶有参与搓圆。祖母已到了另一个世界。成了奶奶的母亲,仍然参加搓圆。参加搓圆还有我妻子,她是主力,我只是一个陪衬而已。圆还是叫圆,只是这个圆有了新的变化,圆的里面包含有花生碎、香芋泥的馅料。以前的圆纯净是糯米粉搓揉而成,相比之下,现在的圆口感层次更丰富。
现在搓圆简单多了,糯米粉到市场上买,馅料到市场上买,甚至要图方便,直接在市场就可以买到各种各样的圆。但我总觉得,平时在市场上买来的各式粿品,只是为了变换食材填饱肚子而已,而在时令八节自己动手做的粿品,却是包含着一种独特的文化与乡愁在里面。
过去踩踏碓制作搓圆糯米粉的场景仍历历在目。在家先把糯米浸泡至发软状态,沥干水份,然后到有踏碓的人家踩踏碓。踩踏碓需要两人在碓尾不断踩踏,碓头不断撞击石臼里的糯米,还要有一人在石臼旁对糯米不断翻搅。糯米撞击成微粒之后,用微孔筛斗过筛,这样的糯米粉更细腻,这才成为搓圆的最原始原料。现在想起来,这是一种很危险的工作,但在那时,极少有听说踏碓伤人的情况,或许,这是对熟能生巧的一种最好诠释。
有时,家里没有那么多人在现场,于是,邻居之间就合作踩踏碓。合力操作的欢声笑语,碓头与石臼的碰撞声,构成乡村生活的和谐乐章。
我不知道潮人冬节圆始于何年何月?始于何事?但我听说过冬节圆的诸多传说。在家乡之中,有着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源于一位善良媳妇的智慧与宽容。
有一位聪明善良的媳妇嫁到一个山村中。第二年,媳妇的公公突然死于暴病。婆婆听信巫婆谗言,是儿媳克死公公,对媳妇百般刁难。不久,冬节到。山村中,冬节要祭拜祖先。为惩罚媳妇,冬节之日,故意令媳妇独自操办祭拜。媳妇不会做粿,但祭拜祖宗是必须要有粿品的。她满含悲伤,用颤抖着的双手,将原用做米粿的糯米粉搓捏成大小不一的圆粒,煮熟后虔诚供奉祖先,并向祖先祷告:“今日是冬节,人人做粿我搓圆,我的圆不扁也不圆,有大也有小。世间事有贤有愚,世上人有大有小;但愿贤贤愚愚,大大小小,都能平平安安;但愿我婆婆长命百岁,我夫君出门平安赚大钱。”
这番通情达理的祝祷让暗中窥视的婆婆幡然悔悟。更奇的是次年,媳妇丈夫的生意兴隆,赚了大钱。从此,全家和乐。乡人效仿这位媳妇做法,将糯米粉搓成圆子来祭祖,祈求阖家安康,发财添福。此后,冬节搓圆、食圆的习俗代代相传,成为独特的民俗景观。
善良与智慧终将战胜偏见,传统习俗背后都有着感人故事。
在家乡之中,冬节圆还赋予一个习俗。食圆之后,母亲会对孩子说,食了圆,你就长大了一岁。
孩子总会天真地问:“不是过年才长一岁?”
母亲慈爱地拉着孩子的小手微笑着道:“冬节到,年就到。”
我也曾被母亲这句话“骗”了。在一段时间里,只要食了冬节圆,便傻傻地在数着日子等待着过年的到来,因为过年有新衣服,有压岁钱。等到日子算混了的时候,年却在不知不觉中到来。
在我不大不小的时候,我曾天真地问母亲:“要是我不食冬节圆,是不是就减少一岁?”
母亲答非所问地回答:“每位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快长大。”
想起诗人陈志岁写的一首《汤圆》诗,开始两句为:“颗颗圆圆想龙眼,耋龆爱吃要功夫。”将汤圆比喻为龙眼,确也独具匠心,而那一句老小都爱吃才是重点。我曾经在冬节的时候带领志愿者到镇敬老院与老人搓圆、煮圆,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诗中的最后两句是:“年年冬至家家煮,一岁潜添晓得无?”谁又知道,高高兴兴食得了节日的汤圆之后,不觉暗中又长一岁了啊!
原来,冬节到,年就到,又长一岁。母亲并没有骗我们。

文字 | 陆利平
编辑 | 翁纯
审核 | 詹树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