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抚人心|戏里戏外话纸影
发布日期 : 2025-05-16 09:33:51 文章来源 : 潮州日报 潮湃新闻客户端





戏里戏外话纸影

 □ 陈树彬

读小学时,老师问长大后想当什么。我有点腼腆,却又似是鼓足了天大的勇气说:“我想学‘抽纸影’!”话音刚落,全班同学都乐翻了。但老师没有笑,反而实实在在表扬了我。后来,我才知道,老师也喜欢纸影戏。

那时候因为喜欢,就特别“代入感”地想象纸影舞台那个操纵着三根铁枝指挥木偶表演的人就是我。我要是那个能唱能演的纸影艺人,该有多好!

现在想来,我也不禁窃笑。“抽纸影”是个手艺活,谁拿这个当回事,当“宏图大志”的理想?发不了财,也难以平步青云,每天东奔西走,风雨无阻。那时候也不叫“铁枝木偶戏”,特别“下里巴人”,更没多年后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荣誉加身。

纸影戏于儿时的我而言,分明是一股无形的吸引力,牵引着我喜欢上这种古朴而有着某种奇异魅力的民间艺术。

小时候,能看到纸影戏,大多是在三乡六里的民俗活动。宽阔平坦的旷埕中央,庄严肃穆的“神前”,搭起一个一米多高,10平方米见阔的“纸影棚”,比做大戏的戏台娇小简陋得多。当纸影人忙于搭棚布景时,我们小孩子就在旁边蹦跶,欢欣雀跃。纸影棚搭好了,我们这些淘气捣蛋的小屁孩会钻到后棚,掀起帆布,甚至偷偷爬上去偷窥。那时光知道好奇,好玩,并不知道这小小戏棚里面别有洞天。

后来,因为着手创作以潮州铁枝木偶戏为题材的长篇小说,跟纸影艺人几番亲密接触,才知道小小戏棚里大有乾坤。还没一张桌面大的纸影戏台前由正剧、副剧、中剧、正副、正中构成操纵表演的主体,幕后右边为正剧位置,俗称“擎正剧”。左边是副剧,一般由有着熟练技巧的操作者担任。而中剧,则操纵木偶做一些高难度动作,配合正、副剧表演。“擎正剧”,是整出戏的第一把手,技艺最高者方能胜任。“正剧”还要统领全局,起着木偶表演总调度的枢纽作用。

纸影戏台前幕后就是一个“微型潮剧团”。大戏台上演出的潮剧,该有的,这小戏棚里都齐了,幕后吹拉弹唱,一样不落。纸影艺人,多才多艺,除了操纵木偶表演,还得能弹会唱。一句话,木偶剧团,是一个潮剧团的浓缩版,人数比潮剧团少,但整出戏,一句台词,一段唱腔都不能少。整个木偶剧团十几人一台戏,剧目角色多,操纵木偶的、伴奏的,身兼演唱,帮声,多管齐下,没多才多艺,端不起这饭碗,想混也混不下去。“手打鼓、脚打锣、口唱歌、头壳撞深波”,把纸影艺人一专多能,以少博多说得何其生动形象。

纸影戏最初是皮影戏,以动物的皮制成人物,形似剪纸。艺人就坐在白绸布幕后面,操纵皮影表演节目。灯光投射在白绸布上,随着锣鼓声,皮影戏粉墨登场。这种古老而原始的表演形式,是后来铁枝木偶戏的雏形。古昔,老百姓的娱乐方式单调贫乏,“纸影戏”自然成了那时候的娱乐“宠儿”,深受观众喜闻乐见。民间每逢节日、盛会,必请“纸影戏”,热闹一番。甚至,有钱人家为一饱眼福、耳福,婚丧嫁娶,也要请来一班“纸影戏”,消遣助兴。“纸影戏”受欢迎程度,不亚于现在大年之夜一家人欢聚一堂围观春晚。

清代末期,玻璃的传入和广泛应用,“白竹纸影戏”也有所改进。同治年间,潮州总兵方耀的母亲酷爱“纸影戏”,是超级的戏迷。一次,方母生日,为讨母亲欢心,方耀一下子请了几班“纸影戏”为母祝寿。方耀的母亲想看到比平时更出彩的“纸影戏”,放出话来:哪个戏班能推陈出新,与众不同,将予以重赏。重赏之下,各戏班反应强烈,各出奇招,相互“斗戏”。当时,有一个“纸影戏”班将纸幕改为玻璃,将皮雕的影身改为圆身,这样,视觉效果尤为凸显,观者反响良好,在当时产生了强烈的效应。此后,各“纸影戏”班纷纷仿效,采用玻璃幕的纸影盛行一时。

“白竹纸影戏”的纸幕改为玻璃幕,皮偶表演已不适应这种舞台。艺人们于是“捆草为身、扎纸为手、削木为足、塑泥为头”,给人物造型穿上戏装,又在背后及双手安上铁枝,代替竹、木杖,保留纸影的操纵形式,操作更为轻便、灵活,称为“圆身纸影”。

后来,纸影艺人们发现,台面装一块玻璃是人为的“屏障”,干脆将玻璃幕撤去,木偶戏从幕后转为台前,表演更为直观,称之为“阳窗纸影”。时过境迁,纸影戏慢慢形成现在相对固定的表演形式。

铁枝木偶戏,是后来“法定”的叫法,民间依然钟情地称其为“纸影”。

小时候,我是个潮剧迷,在母亲的影响下痴爱潮剧。那时候还没电视机,听着铁匣子收音机长大的。村里能请到大剧团做大戏的少之又少,想看到潮剧,只有最接地气的纸影戏。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纸影盛行于乡村各类民俗活动,也出现在普通老百姓的红白喜丧事上。特别是春节后三乡六里的民俗活动。这一天,村里甚至比起春节更大张旗鼓,鼓乐喧天,喜庆隆重。各家各户,宰鸡杀鹅,备办各类供品,集中在祠堂、公厅前的旷埕,摆八仙桌设“神前”,焚香礼拜。村里老人组会请来“纸影戏班”,在“神前”搭起戏棚做“纸影戏”,竭尽所能营造节日气氛,以示对神最崇高的礼遇。神前的纸影戏,第一出戏,肯定是《五福连》。“五福连”,当然是开场好彩头,洪福齐天。这是纸影戏的“必备节目”。之后,才是其他传统剧目粉墨登场,约定俗成,铁定不变!

进入千禧年后,网络、自媒体等新兴媒体的兴起,各种流行娱乐方式铺天盖地,纸影戏首当其冲受到“冲击”。以前,纸影戏被戏谑为“老爷戏”,做给“老爷”看的。说句不大好听的,就是纸影戏受众不多。纸影棚前,坐在前排的多是活蹦乱跳的小孩子,后面的几排长凳子,岿然不动坐着,凝神静气听着的都是中老年人,且大多是中老年的阿婶阿姆,年轻人,很少会被吸引到戏棚前。偶尔有,也是瞧个新鲜,凑个热闹。像小孩子一样,属于“流动的观众”。

但纸影艺人有自己的职业道德,有自己的操守,有自己的坚持。任凭风吹雨打,不管观众多少,该上的节目,该演的戏段,一个不能少,一段不能掐。就算所有的观众都走光了,还得原原本本,完整无缺演下去,善始善终!我接触过的纸影艺人,都说观众是衣食父母。观众少了,责任不能落下。自古以来,纸影戏就被赋予某种不可亵渎的神圣感。“人在演,天在看!”这句话从纸影艺人口中说出,庄严肃穆,闻之灵魂震荡!

在艺人眼里,人生无处不是戏;在观众眼里,戏里皆是说人生。认真对待人生,人生会是一出好戏;认真对待每场戏,这戏肯定能演绎出精彩人生。头顶三尺有神明,纵是没有一个观众,心中那个笃定的责任如神一般存在。

有责任必有担当!传统民间艺术遭遇新的挑战,纸影人没有故步自封,而是在“守正”中“创新”,利用出国表演、参加国际比赛等文化盛事,在艺术交流中寻求艺术突破,在传统的表演形式上融入了内容的创新,以“非遗进校园”的形式使有着深厚文化底蕴、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纸影戏得以传承发扬,吸引更多观众特别是青少年真心喜欢这门古老而又焕发新的活力的传统艺术!




来源|潮州日报

图片|庄园 张泽慧 陈培森  

编辑|张泽慧

审核|詹树鸿



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