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含新意 同欢圣日长——漫谈潮州人与立春雨水节气
发布日期 : 2024-02-18 10:06:39 文章来源 : 潮州+ 潮州日报客户端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立春又名岁节、正月节、立春节、岁旦等,在每年公历的2月3-5日之间交节。把立春确定为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是古人的科学发展观。在他们认识里,一年肇始的第一天是冬至日,地下的阳气开始上午,称为“一阳”;“二阳”在小寒与大寒之间;地气经过45天的运行,在立春这天突出地表,万物开始葱茏生长,因此“立春”也称为“三阳开泰”。

第二个节气是雨水。古《历书》中说:“斗指壬为雨水,东风解冻,冰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故名雨水。”意思是说:每年公历的2月18-20日,太阳黄经达330°时,是为雨水。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雨渐多。

在“雨水”“谷雨”两个节气中,潮语“雨”都读成u2(羽),这是个文读音,就像“羽”也读u2一样。“水”在老一辈人口中,也读sui2(穗2),表示美丽、漂亮,如:“个姿娘囝生来过水(这姑娘长得可漂亮啦)。”(不可读成zui2)。台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歌词中“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就直接用“水”来比喻美丽。

时节与习俗

(1)小儿着鞭鞭土牛,学翁打春先打头

“一年之计在于春”,中国古代以农立国,春种秋收,关键在春。因此自古以来“立春”就是一个重大的节日,自官方到民间都极为重视,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礼记·月令》记载,立春时周天子亲率诸侯、卿大夫等去东郊迎春、祭祀,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影响到庶民,成为后世的全民迎春活动,其中由官方主持的“鞭春牛”仪式尤为隆重。鞭春牛又称“祭春牛”,俗称“打春牛”,以致将立春称为“打春”,至今仍在流传。然而牛与农人有着极其深厚的情感,舍不得鞭打,就用泥巴或纸做个假牛,牛肚子里放五谷,牛身用彩纸装饰,以柳条鞭打,图个彩头。土牛旁有木制句芒(神话中的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山海经·海外东经》说:“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作放牛娃状。起源甚早,宋代高承《事物纪原》:“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1034年,宋仁宗颁布《土牛经》于天下,使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以至成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迄于清末。春牛的形象有一定规定,是根据干支来制作。清·阮葵生《茶余客话》卷十三:“立春鞭土牛,必备五方之色。”也就是说,牛头以立春年的干支确定,身躯以年的地支来确定颜色,牛嘴阳年张开,阴年合拢;牛尾阳年左摆,阴年右摆。根据其相对应或相克关系,决定春牛的形象。清朝每年六月都责成钦天监按干支,推算次年春牛之颜色、形象,制成春牛、芒神图,颁发各地,作为印制芒神春牛的规范。各地官员再依图绘制春牛、芒神像,由长官祭春。行祭拜仪式后,送“土牛”于城门外,由长官亲自以春鞭打土(春)牛三次,再由其他官吏按身份高低依次鞭打,及至土牛被打碎,清·顾禄《清嘉录》卷一:“立春日,太守集府堂,鞭牛碎之,谓之打春。”这项宣告“春天来了”的隆重仪式,伴随着中国的农业生产走过了几千年,日益的正规起来,丰富起来,也变得有趣起来了。民间鞭春牛还有预告农时的作用,人们根据芒神的服饰预告当年的气候状况:戴帽则示春暖,去帽则示春寒;穿鞋则示春雨多,赤脚则示春雨少。从芒神和土牛排列的前后秩序来看农事的早晚:如果立春在腊月,神在牛后,鞭及牛肩,以示农作早;在腊月晦和正月朔,神在牛后,鞭牛肩,以示农作中;在正月望,神在牛前,鞭及牛膝,以示农作晚。春鞭又名春杖,宋人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八:“春杖子用五彩丝缠之,官吏人各二条,以鞭春牛。”春鞭用料是很讲究,以立春日地支时间确定:寅、巳、申、亥用麻,子、卯、午、酉用苎,丑、辰、未、戌用丝。到民国时,因推行阳历,这种习俗便被取消了。本地区同样也有此习俗,顺治《潮州府志·风俗考》:“立春,有司迎土牛于东南郊,士女聚观,多以豆谷洒之。”光绪《海阳县志·舆地略六》:“立春,有司迎春于东南郊,(迎春在东邑,相沿皆在南关外春城楼。)鞭土牛,谓之打春。”乾隆《揭阳县志·风俗志》:“立春前一日迎春,多装故事,谓之‘扮景’,观者塞途。土牛过,争以豆、谷、果粒抛掷之,甚有用瓦砾者。”围观的百姓争抢碎土以归,乾隆《普宁县志·风土志》:“至鞭春后,小民各分取土牛馀土,归置圈下(指牛棚、猪圈、鸡寮等),以旺牲牧。”所以“官长鞭春毕,争取鞭碎土牛,谓之压邪。虽得丸泥片纸,以为吉;不,则意沮气馁。以为吉,不则意沮气馁,故有奋臂直前,拥挤杂沓,官法不能禁也。”(乾隆《潮州府志·风俗》)可见,旧时人们以为能得到土牛的碎土,可收到人旺畜蕃的奇效。这些场面,带着娱乐狂欢的色彩,具备节日的性质。

(2)一年佳节知多少,屈指从今是履端

在这个节气最重要的节日当然是春节、元宵,而在潮人心目中,年味要一直持续到丰富多彩的民俗节庆活动之后。明·陈天资《东里志·风俗志》:“正月元旦履端节,内外夙兴,设香烛酒果。盛服拜天地神明祖宗毕,拜尊长,各以少长先后纳拜,然后出拜神庙。亲邻往来相贺新正,四日乃止。五日开年节送穷,是早素羹饭祀祖先,各啮萝卜一块,云可辟蛊。遣子弟延师入里学。”光绪《海阳县志·舆地略六·风俗》:“元日祭用斋,长幼聚拜,后各造门称贺,投以名帖,谓之拜年,又曰拜正。(投帖拜年多属士大夫家。)越三日,设祭焚纸马,谓之神下天。上元设灯树彩花,放烟火。妇女度桥投块,谓之度厄。或相携以归,谓之宜畜。(此风今稍息。)而秋千之戏,鱼龙曼衍之观,无不具。仲春祀室神、祝平安,各乡奉庙中神像巡行村落,谓之神游,多演剧,谚曰:正月灯,二月戏。”对春节等一系列民俗活动的描述,与今日多有相同之处。

七样羹。

在饮食也有诸多讲究,杨睿聪《潮州的习俗·饮食章》(1930年潮州支那印社):“立春日要吃橘子,吃时要念诀道:‘春轮高,春轮大。’(春轮即伸懒腰的意思。) ”“妇人们要在元宵这一夜吃厚合菜,取吃后才合人的意思。”“过年的时候,用像龟形的粿印做了许多像小龟形的粿,名叫米甕龟,拿来放在米缸和饭桶上。意思是说:用牠来守米缸,可使米缸里的米不会完,终久享有丰足的幸福。”“过年要吃猪血炒蒜,血取‘发’的意思,蒜取‘算’的意思。即是说:‘会发财,会和算,有钱好劝(劝,藏也) ’。”“正月初七日,必要买七种蔬菜,合煮起来,也叫‘七样菜’,供阖家大小吃,这叫‘七样菜’,也叫‘七样羹’。据说,吃了就随处都可以掽着财运,俗有:‘食了眼睛光,择着银’的谚语。”


来源|潮州日报

文字|陈贤武

编辑|郭洵汐

审核|庞磊成




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