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东李厝“营新娘”
□ 张景潮
李厝位于饶平县城西郊西侧,从东算起,是钱东镇第一个村庄,东接龙眼城,西连港墘,北倚鼎脐山,南临黄冈河西溪。国道324线横贯村域,经济发达,文化多元,精彩纷呈,尤其是元宵“营新娘”。
李厝营新娘,即所有在过去一年结婚的媳妇,盛装打扮,下午六点钟,在家婆的引导下,走出家门,步上红毯,先到大宫上香点灯拜老爷,再到李氏宗祠祭拜祖宗。
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妇人多数不得进入宗祠,地位低下。然而,宋元时期,李厝人就借助于营新娘这种仪式,切实提高妇女的家庭地位、社会地位,增强外来媳妇的归属感、认同感。通过一系列祭祀礼仪,家婆引导儿媳学习经营家庭的经验,以期家族迅速壮大,提升在社会中的竞争力和生存力。
据村里李锡芝大叔说,每年营新娘活动,新娘多则八十多人,少则二十多人。至今仍然保留独特的魅力,成为当地的文化瑰宝,传承良好家风家教,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这一天,李厝家家户户喜气洋洋,欢聚一堂,以独特形式庆祝传统元宵佳节。大街小巷挂满了红灯笼,树上和电线杆张灯结彩,给元宵之夜增添了无限魅力。
李厝营新娘活动的准备工作在元宵节午后便开始了,首先是家婆提着雄鸡和结红绳的桃花到大宫拜老爷。新娘则在家里开始化妆。新娘端坐在化妆镜前,聘请来的化妆师认真、专业地为新娘服务。化妆过程为修饰肤色,画眼影、睫毛,画眼线,打底,定妆,画眉,腮红,画唇,做头发,插发饰,戴耳环等等。化妆师介绍说,这种发式叫做“秀禾结”。新娘本来就漂亮,经过化妆,佩戴“五金”(戒指、项链、耳环、手镯和吊坠),金光闪闪,更是国色天香,仪态万千。化妆好了,新娘就在家里接受亲朋好友的祝福,远的打电话,近的上门,欢声笑语,喜上眉梢。
五点半左右,村民开始从李氏宗祠往大宫村道铺设红毯,被灯光照亮的红毯闪耀着富丽堂皇的色彩,令人眼前一亮。稍后,吃过团圆饭的新娘穿上出嫁那天穿的盛装龙凤褂,于礼炮声中,在家婆带领下步出家门。家婆也穿戴整齐,一手提灯笼,一手提“篮饭”,篮饭装着大吉、红包、香纸钱等祭拜礼品。家婆老诚持重,新娘后面紧跟,走向红毯。
大宫至宗祠的红毯长达三百多米,红毯上空架设了彩灯彩旗,两旁铁柱吊有灯笼,交相辉映。这段红毯路,便是营新娘活动的重点,营新娘也叫摆新娘,把美丽摆给人家看。路旁观众人山人海,夹道欢迎,把最美好的祝福送给最美的新娘。
吉时到,预先在戏台广场集中的锣鼓帮敲响锣鼓,声音洪亮。在一面写着“合乡平安”彩旗引领下,六十多个以少男少女为主的锣鼓手列队走上红毯,一路演奏来到大宫。在锣鼓喧天的欢乐喜庆气氛中,一个个新娘在家婆引导下走上红毯,稳步走向大宫。有的家婆提着两个灯笼,就是双喜,家里添丁了。她们到达大宫,家婆精心指导,儿媳虚心学习。首先献上大吉、纸钱和红包,接着点香点灯笼,再跪拜老爷,以求福星降临。婆媳配合默契,皆大欢喜。先到的新娘拜好老爷后,便在宫门外等待,等到有十几个新娘后才结队踏上红毯,前往祠堂拜祖宗。家婆在前,满面笑容;新娘在后,抬头挺胸。她们健步行走在红艳艳的红毯上,蔚为壮观。每一位走在红毯的新娘,脚穿红绣鞋、头扎秀禾结、身着华丽礼服,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两旁观众睁大眼睛,掌声雷动。此时此刻,红毯上每个新娘都是别具一格的闪耀明星,充满了优雅与风情。她们的穿着和举止给人留下高贵的印象。新娘进了祠堂,在家婆指导下,献纸钱、上香、叩拜祖宗。
新娘都离开大宫后,锣鼓队才启程前往祖祠,鼓乐喧天,观众欢呼雀跃,纷纷跟在锣鼓帮后面,也过了一把红毯瘾,其乐陶陶。
至此,李厝营新娘民俗活动结束,历时一个多小时。新娘回家后,把祭拜完的喜灯挂在家里,祈祷添丁添福。而作为新娘的爱人,必须参加下一场民俗活动“营老爷”,他们今晚的角色,便是身强力壮的“轿夫”。
李厝营新娘民俗活动,不仅是一场视觉上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中的洗礼,让人们更加珍视与传承这份宝贵的民俗传统文化,而进一步发扬光大。
摄影|吴明俊
编辑|郭洵汐
审核|庞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