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语古音考正 | 犮
发布日期 : 2024-07-21 10:59:57 文章来源 : 潮湃 潮州日报客户端


□ 卢放民


犮字上古为並纽十五部,潮语读为﹝颇娃8﹞。潮语入﹝娃﹞韵且又是十五部的字像活、带、渴、绌、届﹝哥娃1﹞、杀、大、几、末、热、悦、拨、蔡、赖、捋、煞,俯拾皆是。其谐声字盋(今之钵字)和跋的潮语音也印证了它的读音。它与癶音义皆同,后者今只作部首用,为简便起见,二字归并犮字。


犮是象形兼会意字,像一只犬脚上绊着一根绳索——丿,而它又是一个汉字,意思是横向牵引、牵拉。癶字像人两足相背,不能并拢。《六书本义》谓两足张,有所拨除也。二字看似不相及,其实都有共同点,就是走路不利索。所以说它们音、义相同。今潮人仍沿用此义,如:“天生八字脚的人,行路犮﹝颇娃4﹞下﹝耶7﹞犮﹝颇娃8﹞。”


狗腿上搭一条绳索,其状犹如将柔软的东西放在可以支架的物体上;而如果搭放时注意两边平衡整齐,则像人的两足相背。故潮人将其活用为动词,如“犮﹝颇娃8﹞面巾”、“犮﹝颇娃8﹞衫裤”、“浴布犮﹝颇娃8﹞在肩头。”


俗语“剌﹝罗亚4﹞犮﹝颇娃8﹞”,此为古语,《说文》:“曳其足则剌犮也。”又,“足剌癶也。”许慎两度用此语,说明汉朝之前就已有了。坊间将其重言为:剌剌犮﹝颇娃8﹞犮﹝颇娃8﹞;又演化为:剌﹝罗亚8﹞犮﹝颇娃8﹞戾﹝罗衣6﹞犮﹝颇娃8﹞、剌﹝罗亚8﹞戾﹝罗衣2﹞剌﹝罗亚8﹞犮﹝颇娃8﹞。《说文》:“剌,戾也。”同一主题的变奏。①不利落;不利索。如:“你这身打扮有点剌犮﹝颇娃8﹞,衫裤过长过阔。”“这撮绸带虽是轻轻,但揽﹝罗亚4﹞在身顶剌﹝罗亚8﹞戾﹝罗衣6﹞剌﹝罗亚8﹞犮﹝颇娃8﹞,落楼梯着知注意。”②做事拖泥带水,不利索。如:“做事剌﹝罗亚4﹞剌﹝罗亚4﹞犮﹝颇娃8﹞犮﹝颇娃8﹞是坏习惯。”


“相﹝思腰1﹞犮﹝颇娃8﹞”,长条形又柔软的东西交搭在一起,如:电缆相犮﹝颇娃8﹞、裤脚相犮﹝颇娃8﹞。


“脑筋相犮﹝颇娃8﹞”,一时糊涂或懵懂。


“散犮﹝颇娃8﹞”,①条形又柔软的东西乱搭在其他物体上,如:电线散犮﹝颇娃8﹞、绳索散犮﹝颇娃8﹞。②将与主题无关的东西胡乱牵扯进来,如:“这件事与他无关,你勿散犮﹝颇娃8﹞。”


“犮﹝颇娃8﹞水袖”,挥舞长袖,戏曲的程式动作。


“犮﹝颇娃8﹞着﹝多腰4﹞”,牵扯到,如:“他一落马,犮﹝颇娃8﹞着﹝多腰4﹞好多﹝之挨7﹞人。”


跋字上古为並纽十五部,潮语读为﹝波汪8﹞和﹝波娃8﹞,双声叠韵,后音是古音,今其谐声字像犮、钵仍保留此韵,跋以犮得声,犮古与癶同音,后者的谐声字像拨、泼也都同韵可证。


《说文》:“蹎,跋也。跋,蹎也。”《荀子·正论》:“蹎跌碎折。”《汉书·贡禹传》:“诚恐一旦蹎仆气竭。”知跋与蹎、跌、仆同义。今潮人仍用它表示跌落或摔跤。颠沛就是蹎跋,《毛传》:“颠,仆也;沛,拔也。”颠同蹎,拔同跋,蹎跋﹝波娃8﹞用潮语读就是本义,很好理解。《诗·邠风·狼跋》:“狼跋其胡。”段玉裁云:“谓缳也,缳则仆矣。”用潮语就是:老狼向前行,险给﹝戈衣4﹞项﹝安6﹞下垂落来块肉络﹝罗安4﹞跋﹝波娃8﹞。缳,络。


俗语“跋﹝波娃8﹞落土﹝胎乌5﹞”,①指刚出生,如:“人都平样,一跋﹝波娃8﹞落土就哭。”②指刚睡醒,如:“正跋﹝波娃8﹞落土就嚷欲食。”作此用时,也说“跋﹝波娃8﹞落眠床”。


“贪心跋﹝波娃8﹞落糖瓮”,贪得无厌,吃了大亏。


“跋﹝波娃8﹞落糖瓮毋﹝秧6(合唇)﹞知甜”,身在福中不知福。批评人不珍惜自己拥有的优越的东西。


“跋﹝波娃8﹞桶”,有提梁的小型桶,可系上绳索或竹竿作汲水之用。


“跋﹝波娃8﹞水”、用“跋﹝波娃8﹞桶”汲水。


“跋﹝波娃8﹞桶命”,跋﹝波娃8﹞桶落水形态不拘,都可以汲水,比喻能随遇而安,多指女性。


“跋﹝波娃8﹞死跋﹝波娃8﹞活”,①形容路况恶劣而举步维艰。如:“这段路雨天尽是塗﹝胎乌5﹞,孥囝读书行到跋﹝波娃8﹞死跋﹝波娃8﹞活。”②形容走路慌慌张张、跌跌撞撞。如:“他乘机脱身,跋﹝波娃8﹞死跋﹝波娃8﹞活走去讨救兵。”


“畸(或欹)龙曲﹝戈雍4﹞跋﹝波娃8﹞”,形容人仰马翻或秩序大乱。如:“他头次参赛,就拍到对手畸龙曲跋﹝波娃8﹞,主动认输。”“大批债主上门,催到伊家人畸龙曲跋﹝波娃8﹞。”畸与曲皆不正。


“揽交跋﹝波娃8﹞”,摔跤。也说“揽交囝﹝哥影2﹞”或“揽交各(格)﹝哥耶8﹞”。


“跋﹝波娃8﹞杯”,以抛杯筊占凶吉成败。抛杯筊必跌落于地,故用跋﹝波娃8﹞,这是占问,与赌博是两回事。有字典将其作“跋钱”,误!当用博﹝波娃8﹞字或簙字,二字在博弈或赌博的意义上都读﹝波娃8﹞,这是古读,有专文。


“做鬼会﹝挨6﹞着跋﹝波娃8﹞”,用反问句强调鬼是不会跌跤的;此外,鬼又义“慧”,表示人家比你还鬼哩,怎会有闪失?买的不如卖的精。如“打着让利的旗号,其实是商家营销的手法,伊做鬼会着跋﹝波娃8﹞?天下无免费的午餐。”


“跋﹝波娃8﹞掉”,东西跌落而损坏,如:跋﹝波娃8﹞掉支笔、个闹钟跋﹝波娃8﹞掉会﹝无挨6﹞行。


“大船跋﹝波娃8﹞掉掇﹝多窝8﹞船钉”,大船摔得稀巴烂,只剩船钉子可拾取。比喻大局尽失,所得无几且远不偿失。也用以嘲讽得失不辨或盲目乐观的人,通盘皆输,视而不见,却因为能拾获几颗船钉而沾沾自喜。


“咬﹝哥亚1﹞蚤跋﹝波娃8﹞落土——无食迁历﹝罗耶8罗英8﹞路”,跳蚤从人畜身上跌落,不仅要饿肚皮,还得在漫漫泥土路中迁徙跋涉。比喻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或聪明反被聪明误,将好端端的事给搞砸了。


咬蚤、跳蚤、虼蚤,同物而叫法稍异。《说文》:“蚤,齧人跳虫。”《玉篇》:“蚤,咬人跳虫。”咬与齧同义。蚤有二个特点:咬人和跳跃。古时多用单音节词,后来才逐渐形成双音节词的格局。咬﹝哥亚1﹞蚤、跳蚤这样的双音节词完全可以顾名思义。而北方方言的虼蚤、虼子又应如何解释呢?虼蚤见于元杂剧,虼字《现代汉语词典》有收,但语焉不详,只是与蚤、子连用。此字不见于典籍,《中华大字典》后有补收,也称其音未详。引《裸虫录》“虼鲁,国名”,未知何时何方之国名。如此生僻的字,为什么会被杂剧文人所用呢?疑其乃“龁”字之误。如淳云:“龁,咬也。”这样,龁蚤或龁子就与潮语的咬蚤在构词上完全一致。中古以后语音变化,使“龁”的字与音脱离,或是它的笔画繁多而被换为“虫”旁,都可能是原因。但虼蚤在北方方言已是约定俗成,有潮音字典将虼注为咬平声,未知有何依据。咬﹝哥亚1﹞蚤性喜干燥,冬天是其肆虐的季节,潮人称为“咬﹝哥亚1﹞蚤冬”。它的外表光滑,用手指捏不住。但它怕湿,在手指头抹点口水,就能轻松逮住,俗话说“一物治(或合)一药,咬﹝哥亚1﹞蚤无涎﹝娜鞍6﹞掠毋﹝秧6(合唇)﹞着。”


“跋﹝波娃8颇娃8﹞毋﹝秧6(合唇)﹞过田垾﹝何鞍7﹞(田埂)”,跋,涉草而行,这是它的另一义。无法在田埂上踏草而行,说明能力低下。用于二者比较,如:“二人盖都跋毋﹝秧6(合唇)﹞过田垾﹝何鞍7﹞,免相笑。”



编辑|张泽慧

审核|庞磊成



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