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三月三
李英群
春风习习,春阳暖暖。又是一年三月三。
我想到什么?作为读书人,我不是想到杜甫的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作为曾经的潮剧人,我不是想到《苏六娘》的“暮春三月莺飞草长,正是江南好风光”。在我心中涌起的是马来西亚新山潮人社区的庙会民俗活动,名谓“三月初三锣鼓响”的阵阵锣鼓声。
新山潮人社区,保留许多潮州民俗活动,不单营老爷,营大锣鼓很闹热,潮剧演出、唱潮州歌册、潮州民谣也很活跃。从小喜爱潮剧的陈素云是在那里推广潮州文化的热心人。前年夏天的一日,她给我来电话,说有位陈再藩先生不日来潮,希望能与我见见面。当然,她的用词是“拜访”,问我可方便。
陈再藩先生是新马文化名人,在潮州也很有知名度,我一个小城的闲间茶客,他想与我见面,我只有受宠若惊的感受,哪有方便不方便之份了?!
七月里的一天下午,陈再藩先生在杨锡铭兄的陪同下光临寒舍。他说常在我的“南风凉哩哩”公众号上读我的随笔、散文,所以前来拜访。我说我也读了你不少文章,潮味浓浓我喜欢。他有点惊奇:在哪里读他的文章?我说市里编印一本散文集《岭海潮音》让我作序,里面有先生你多篇散文。当然,我知闻你大名的,还因为你是现在正在中国火着的“二十四节令鼓”二位原创之一。
这下,彼此成熟人了。
茶聊中,我说马来新山有个庙会叫“三月初三锣鼓响”,名字起得太好了,动感十足,现场感极强。锡铭兄笑着告诉我:“这名称就是再藩兄取的。”哇,这下真正失敬了,有眼不识泰山。我说锣鼓响三字立即让我想到李白《赠汪伦》那句诗:忽闻岸上踏歌声,踏歌声响起,你的锣鼓响,都立即把我带到现场。
一般人给一项活动或一个节日取名,都很简约,不会用这么长一句子,真是别出心裁,不拘一格,这也是对中华文化的弘扬。
告别时,我送他我的《南风凉哩哩》等三本散文集。很快,见到他发表在新加坡《联合早报》上的纪实散文,记述我们这次聚会,题目很别致,生动、准确,叫《大暑天·南风凉哩哩》。真的不得不佩服一位海外潮人中华文化底蕴之深厚。
又是一年三月三。三月三是我国最为古老的传统节日,因为是我们的始祖皇帝的生日,上古称为上巳节,至今该有五千年历史了。不单汉族,我国的许多少数民族,像壮族、彝族、瑶族、布依族等都有三月三,名称各自不同。我说迎接三月三到来心中涌起的是马来新山的“三月初三锣鼓响”,第二个声响则是舞蹈《三月三》那节奏明快的踏歌声。
黎族舞蹈《三月三》由陈翘编舞,是她的处女作,也是代表作。她是我们潮安古巷人。1950年,她是潮汕文工团的演员。当时,文工团为了配合我乡土改演出方言歌剧《赤叶河》,住在我家对面80米处一座大宅内,晚上就召集我们村里一群儿童,教我们唱翻身歌谣。我们是见过面的,但彼此没交谈,许多团员教过我们,都互不认识,只是后来许多人转业到广东潮剧院工作,我才认识了这些老文工团员。说起土改驻我乡的往事,才都点头忆起来。而陈翘当时已转到海南民族舞团去。直到40多年后,她调任南方歌舞团团长,到汕头来排演大型歌舞《潮汕赋》,我是这个节目创作组成员之一,才再次见面。在她签赠我的画册《陈翘四十年》中,开头就是她的成名作《三月三》。
《三月三》由陈翘编导,参加1957年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引起轰动,成了有国际影响的中国舞蹈节目,那一年,陈翘才19岁。
次年,《三月三》参加第8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舞蹈比赛获金质奖。
记得前年一天,本市图书馆陈贤武来电话,说因为陈翘要赠一批她的图书的事与他联系。通话间陈翘说她常在《潮州日报》上读我的专栏散文,觉得有些篇什可以编成舞蹈,特别推荐给团里的年轻人,谢谢翘姐的关注,她关注的不是我,是家乡的文化。
三月三在许多少数民族中成为传统节日,为何我只提到新山一个庙会名字及翘姐的舞蹈呢?因为这二位都是我们潮安乡亲,他俩的创造性劳动丰富了这一民俗活动的文化内涵,我也觉得脸上有光。
编辑|张泽慧
审核|詹树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