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墨昭昭 德馨岭南——杨钟岳与府城宅邸的变迁
发布日期 : 2025-03-20 09:46:04 文章来源 : 潮州日报 潮湃新闻客户端

文墨昭昭 德馨岭南

——杨钟岳与府城宅邸的变迁

□ 陈贤武

杨钟岳(1643-1689),字大山,澄海苏湾都银砂(今溪南镇银北乡)人。祖华国,乡饮大宾。父昌时(1615-1666),字亦足,号纯庵,极为孝顺,守丧时哀伤过度,祭扫必痛哭而归。擅文章,文风浑厚奇崛,明崇祯十四年(1641)中秀才。明清交替,沿海动荡,带家人避居揭阳官溪都(今仙桥镇)槎桥乡,投靠同宗族人。后随子迁居府城。因此,清康熙初年岭东分守道魏绍芳在所撰《杨纯庵墓志铭》称之为“潮之海揭澄人”。二十年后按照年资,授予岁贡并可举荐官职,因改朝易代而推辞,专注于教授乡里学生和子女。等到长子钟岳进入翰林院,写信勉励其尽职报国。性格刚正,常为乡里评断不平事,拒绝私情。康熙三年(1664),迁界致百姓流离,捐资在榕西筑围,保全乡族数百人。对文庙、祖祠,率先倡导修建。康熙五年,乘船赴京与子团聚,于途中在江西丰城染病去世。后因长子显贵,追赠至大中大夫、福建参议、提督学政,且入祀府及海阳、揭阳、澄海三邑的学宫乡贤祠中。

杨钟岳生于明崇祯十六年癸未正月廿一日,容貌清俊,聪慧敏捷,先后师从澄海宿儒林青门、姚士裘。随父迁居揭阳,虽生活颠沛,仍未荒废学业,文章风格深邃缜密,可与西汉刘向、北宋曾巩媲美,受乡里硕儒赏识。他考中秀才后入揭阳学宫学习。清顺治十四年(1657),16岁的杨钟岳以《诗经》得中举人,十八年会试中贡士,因父母身体欠佳回乡探视,至康熙二年补行殿试,授翰林弘文院庶吉士,开启清代潮州士人入翰林院之先。在乡期间,于潮州府城建府宅奉养父母。五年,改任户部主事,后因父丧回家守丧。守丧期间,他在迁界和水灾时都积极救济。期满后,补任本部云南清吏司主事。在京于康熙四年、八年两次重修建于明嘉靖年间正阳门外打磨厂的北京潮州会馆,有《重建燕都潮州会馆记》中记述了经过,“旧制仅二间耳,扩成四房一厅,外又增从房二间”,“高三尺许,并增置两庑四间,门前一层,多方营度,以故周围环拱,焕然一新。合前后绸缪,计费八百有奇。”同样建于打磨厂、创于明嘉靖的岭南会馆(后更名“粤东会馆”),据《岭南会馆记》所载,康熙六年,“水部祁公、中翰程公以墙垣将圮谋于民部杨公,图所以更新”,正是在杨钟岳与工部主事东莞人祁文友、内阁中书南海人程可则等广东京官的倡导下,该馆得以重修扩建。杨作为领头人,除捐助外,还与祁文友提供贷款150两,把会馆内被他人占用的屋子赎回来。

康熙九年,杨钟岳担任庚戌科会试同考官,江苏武进赵申乔(曾任户部尚书,赠太子太保)即出自门下。奉命监督通州大运西仓的漕务,善于处理事务,革除陋规,禁止侵吞,所立法规完善,即使圆滑的胥吏也不敢欺瞒。在《奉命督西储》诗有:“转输有计思刘子,军国良筹问晋公。沛雨不须悲竭泽,朝宗万载永来同。”户部尚书梁清标很赞赏他的清廉勤勉。十二年,以户部湖广清吏司员外郎派往凤阳钞关,钦差提督凤阳等处粮储、运饷、屯榷,致力除弊,砥砺操守。次年晋升兵部职方清吏司督捕郎中,加二级。在任六年,政绩昭彰。

康熙十六年(1677),台湾平定,海疆安宁,杨钟岳欲回银砂故乡,却因房屋毁坏,遂将家族从官溪迁至距离郡城南面40多里的海阳仙乐乡(今属潮安彩塘),与当地杨姓大族合宗,现仍有翰林府旧址。同年十二月,他被选拔为福建提督学政,讲学明伦,士风大振。十七年补行乡试,他从淘汰试卷中选拔出埋没人才,这些人后多考中进士,二十年辛酉科乡试也有多人次年考中进士,其选拔精准公正,赢得当地士绅的高度肯定,致仕的陕西参政黎士宏(福建长汀人)说:“杨公选拔人才,就像用铢两称量,到两的时候也不差毫厘;用尺寸度量,到丈的时候也不会有差错。”巡抚吴兴祚特上疏举荐,升布政司参议先用,晋大中大夫,加三级,仍任督学。二十年捐俸重修建宁府学。在澄海银北乡,知县翁与之特建表彰他的“笃生太史·贻谋克缵”“八闽文宗”二石坊。

二十五年(1686)母亲陈氏病故,丁忧回乡。他与陈衍虞、佘志贞都是当时潮人敬仰的士绅名流,被推为泰斗。郡邑大事,郡守县令必找他们商议,重要文章也多出自他们之手。康熙《潮州府志》《海阳县志》《澄海县志》都礼聘他们担任编纂、鉴正。他对门下学生和亲友多有资助,倡重修澄海学宫、修建宗祠、修筑堤防;与守道魏绍芳同捐俸买揭阳县盘溪都大白寨等处田七十一亩,为韩文公祠每年香火之资。捐出澄海南港内从砂埔到北河的粮地,作为漏泽园(埋葬无主尸骨的地方);捐出城东外埔乡的一块粮埔,作为乡人晒网之地。其他如鼎建海阳楞善庵、觉园庵、孝禅庵、尺隐庵,揭阳福善庵;在澄海,移建资福寺,重修丹砂寺、灵韩寺、小莱芜屿紫来塔等。他造福桑梓的善行,数不胜数。

二十八年(1689),守孝期满,赴京候补,因生性孝顺、身体孱弱,哀伤过度患病,稍有好转便启程,终因长途跋涉身体疲惫,于当年十月,在北京去世,享年46岁。他去世的噩耗传到潮州,路人都为之落泪。祭祀于福州、潮州府及海阳、澄海县的乡贤祠。著有《搴华堂诗文集》,乡试同年、“岭南三大家”之一梁佩兰作序称“大山文渊静沉密,抗衡在中垒、南丰之间,其旨远,其词微,结为音响……譬之大乐大礼,与天地同节和……大山固静者,为人素不欲以势位掩其德,于其集见之矣。”

次弟杨钟岱,监生,考授国子监典簿。四弟杨钟峃,贡生,内阁中书舍人。杨钟岳次子杨潮,字尔海,聘佘志贞长女,候选国子监簿;四子启浩,字尔城,例贡生,广东龙川教谕。杨潮儿子杨其桂,乾隆十五年(1750)恩贡生。其桂子杨长发,乾隆二十二年进士,任吏部考功清吏司主事。杨玉辉,乾隆二十四年举人,广东始兴教谕、清远训导。杨炯,附贡生。

翁辉东《潮城乡宦宅第考·四续·杨翰林宅》(《潮安商报》1948年12月14日“文献”第60期周刊):

东平路(旧名上东堤)中段,人呼“丁厝内”,巨屋三楹,石壁雕栏,富丽堂皇。余自探询,主人丁宏仁为余言,此屋乃清初翰林杨钟岳所建,嗣易主于吾祖丁蓬焕,故人呼“丁厝内”。堂中所有纪念物,多为丁家物,其厅事题曰“庥光麟趾”,款署“宰海阳县陈魁”,(查《县志》无载。)为国学生丁蓬焕立。后厅一匾曰“世德堂”,无署款,且有木刻联云:“太常流芳,五马勋猷纪韩水;名宦维训,蟊斯绳武振凤岗。”所谓“太常五马”,乃宋知潮州府之丁允元先生事迹。丁君继云:我祖本富人,故能有此,但人少知原为杨氏产也。古时授受契券,尚存可考云。

仙田旧家。

宅邸位于上东平路124号“仙田旧家”,占地面积1305.94平方米。穿过月门,可见石埕,在右侧有一座北朝南的三进五间过之宅邸。心间前檐檐柱分上下两层,下为石柱,上接木柱,石柱柱头出丁头栱,挑木柱所出的海棠屐,屐上置有牡丹楹枕承檩。上层檐柱与金柱之间,从下至上分别用牵(单步梁)和弯板连接。金柱为木质梭柱,柱头作有八角栌斗,栌斗承楹(檩),大载插入金柱中。中跨作三载五三棱瓜抬梁载路,大载上三棱瓜穿插有弯板,与金柱柱头八角栌斗连接,中厅有槅扇窗。2011年公布为潮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因产权复杂,住户多搬离,年久失修,2024年7月5日20时许中厅倒塌。次日潮州相关部门即进行现场勘察,并向省上报及申请重修经费,现已进行抢修,有用的构件如三棱瓜、石柱础等16件已送到湘桥区博物馆存档。

据《乾隆潮州古城地形图》,在英聚巷近太平路标注有一座南朝北的宅邸——“杨钟岳太史第”,其变迁可详见拙文《“耐穿到番畔义成鞋”——百年老店“郑义成鞋店”》(刊《潮州日报》2024.10.27)。光绪《海阳县志·建置略四》:“天褒节孝坊,在城英聚巷口,为生员杨钟垒之妻谢氏建。”因节孝坊多建于坊主所居巷道,可作旁证。

参考资料:清·杨淳等《八十九寿杨母王淑人行述》(杨之徐代作)、乾隆《潮州府志》、嘉庆《澄海县志》、陈梅湖《潮州清初四伟人传·杨钟岳传》。


来源|潮州日报

编辑|郭洵汐

审核|梁佳涛




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