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原:读书是为可能的机遇做准备
发布日期 : 2025-04-02 11:39:14 文章来源 :


读书是为可能的机遇做准备

□ 陈平原







2019年6月18日晚上,我在广东潮州的韩山师范学院演讲,题为《新文化运动的正面、侧面与背面》,讲座前,举行了“陈北国际交流奖学金”颁奖仪式。我的致辞题为《教育的责任与魅力》,刊2019年6月20日《潮州日报》,其中有这么一段:“我们家三代教书,深知教育是最好的‘投资’。当老师的都明白,所谓‘教育投资’的巨大回报,主要不是金钱,而是知识、教养与人格。家人如此,家乡也不例外。潮州并不富裕,韩师也不完美,但潮人重视教育这一传统,在这一方水土上可谓根深蒂固。具体到个人,我相信两句大白话:一是‘为善最乐’;二是‘做好事不嫌小’。”
所谓“三代教书”,涉及我那从未谋面的祖父。关于祖父陈木真(字作藩)的故事,都是听父亲陈北(1925—1991)讲述的。以下父亲的口述文字,见《未完成的“家族史”》,《钟山》1998年第1期。祖父在潮安铁铺的笔山小学(即聚奎小学)毕业,那年头能念完完全小学,已经很不简单了,是乡间不可多得的“大秀才”。读书人,大都是理想主义者,天生倾向于左派。在1927年的大革命风潮中,祖父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红派农会。失败后,遭追捕,躲在家里的阁楼上。风声稍减,在家乡教了一学期书。仍然感觉不安全,也闯南洋去了,负责主管曾祖父在呵叻开的分店。读书人,不会做生意,祖父只是名义上的主管,具体事务自有别人代劳。用书上的话来说,就是“少东家”。曾祖父在南洋病逝,此后家道一落千丈。祖父不善经营,加上读书人讲“孝”,讲“礼”,故拍卖店铺,千里迢迢,护送曾祖父灵柩“回唐山”。那时的习惯,有身份的人死了,讲究的并非马上入土,而是先将棺材置于村边的小屋,经常油漆,过一段时间,再择吉日良辰下葬。大概是忧伤过度,加上劳累,过了一年,祖父也不幸去世了。那年,父亲才八岁,家里“凄凄惨惨戚戚”的情境,可想而知。
曾祖父到底那年去世、祖父何时回乡,父亲没有细说。根据父亲口述推算,祖父去世的时间,大概是1932年。不管怎么说,祖父曾在家乡教过一学期书,这事对我很重要。因为,祖父教小学,父亲教中专,我教大学,我们一家三代都是“教书先生”。
凡教书的人,大都相信“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所谓“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这话各地都流传,但最信的当属潮汕人。父亲在潮州金山中学念到了高二,因生活逼迫,到台湾某报馆谋生,日后招来无穷烦恼乃至苦难。对于当初的中断学业,父亲晚年时常叹惜。
1969年我初中毕业,因父亲被审查没能继续念书,回原籍潮安县磷溪公社旸山大队插队务农。半年后,承蒙父老乡亲照顾,让我当村里的民办教师,那年我16岁。一年半后,父亲解放,发还被扣的工资,马上支持我放弃教职,到潮安县磷溪中学补念了两年高中。同龄人中,像我这样小学、初中、高中、本科、硕士、博士,一步不差走过来的,不是很多。那时根本没料到日后还能上大学、当教授。只要有读书的机会,我就紧紧抓住,至于有没有用,先不管。就这么个简单的想法。当初被很多人嘲笑,因民办教师这工作挺好的,你放弃了,跑去念高中,毕业后照样还得回来扛锄头。我曾总结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大学生,也就是大名鼎鼎的“七七级”,其共同特点是在那个特殊年代,没有完全放弃读书。
2019年10月,新华社制作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节目”,采用视频加文字,十年选一人,讲述其青年时代。毫无疑问,最难讲的是1969—1979这十年。这活,就落到我头上。制作方再三斟酌,希望借恢复高考以及我在《人民日报》上发表高考作文,回避尴尬的局面。节目组希望我不谈文革,不谈下乡,就说从小立志好好读书,还站在韩江边上发誓,一定奋发图强。我说那未免太假了,因读者马上反问:既然你那么喜欢读书,为何中断学业,跑到乡下呆了好几年?最后达成妥协,各退一步,可以谈下乡,但不谈文革。那就是新华社2019年10月14日推送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节目”之《那年高考日》,文章的正标题是《“在看不到出路的时候,我就坚持了一件事”》。其中有这么两段,值得引用:
阅读,是我的一种本能。我不能够想象,将来会有一天,能有那样的机会,能有那样的舞台。我相信我的很多同代人都是这样的,当初并不能意识到,将来会有什么样的变化,能走到哪一步,时代会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都是出乎我们想象的。




庄园 摄


所以,对于年轻人来说,其实青春年华稍纵即逝,一下子就过去了。而在没有办法预测将来有什么样的好机遇在等着你的时候,就凭借自己的本能,坚持走下来,才会有后来一系列的故事。
当初在录音棚里接受专访,事先虽略有准备,还是与书斋撰文不同,明显不够从容。不过,多年后重读这两段话,还是挺感动的。每代人都有可能面临暂时看不到出路的迷茫境地,到底是坚持还是放弃,决定了其未来的人生走向。道理不复杂,只是“绝知此事须躬行”。


(本文系作者2025年4月1日晚在韩山师范学院“陈北国际交流奖学金”颁奖仪式上的致辞)



编辑|李灿霞 李欢欢

审核|梁佳涛



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