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古城① | 打银街三姐妹坚守与传承,敲出“银丝里的千年回响”
发布日期 : 2025-04-30 11:04:58 文章来源 : 潮州日报 潮湃新闻客户端

url.jpeg

—编者按—

潮州,一座被时光浸润却始终鲜活的文化古城。四百年的潮剧唱腔与单车的叮咚铃响在骑楼下交织,中山路的苹婆花与木雕的飞屑在半空中飞扬……潮州古城不是凝固的历史标本,而是跳动着文化脉搏的生命有机体,是千年文明延续至今的生动注脚。

为记录千年古城的烟火气,今天起本报将陆续推出《活着的古城》系列报道,用独特的视角和笔触,循着鲜活的历史印记,走进潮州古城的老街巷,展示潮州古城的魅力,进一步深入解读潮州古城的历史文化,让更多人参与到潮州古城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敬请垂注。



打银街三姐妹默默坚守金银器制作传统工艺

银丝里的千年回响


三姐妹鉴赏父亲吴泽长作品


千年古城潮州,传统手工业一度十分兴旺,府城里至今仍有不少街巷还保留着岁月的痕迹,如打银街、打铜街、打铁巷等等,曾经都因这些行当高度聚集而得名。

在潮州老城区的西面,有一条长约600米的小街,从中山路一直延伸到西马路,它就是打银街。这里曾是潮州古城著名的金银作坊汇聚地,不过在今天,打银街里早已没有了叮叮当当的打银声,只是一条在闹市中沉淀着时光的安静小巷。

作坊藏品

清代乾隆重修的《潮州府志》记载:“银饰、锡薄、制鞋”是潮州传统的三大手工业。打银这个行当有句俗语,“谢二珠头文炎链,永寿脚环龙深铃。”概括了当时几位知名工匠各自擅长的生产技艺,吴永寿就是当时制作金银器的名匠之一。吴泽长从小跟着祖父吴永寿学习银饰手艺,又师从名匠许锡奎,金银錾刻技艺日渐精深,成为当时金银器制作领域盛名一时的领军人物。

为了追寻更多有关打银街的印记,记者来到了位于市区枫春南路的吴泽长工作室,经营这家工作室的是吴美姿、吴仰芝和吴燕芝三姐妹,2012年父亲吴泽长仙逝后,姐妹三人不忍家族手艺流失,选择共同传承父亲的衣钵,坚守着这门传统工艺。

展示吴泽长大师手稿

记者来到工作室时,大姐吴美姿正在整理父亲的手稿,她告诉记者:“我爸在世的时候,没有人知道柜子里究竟藏着什么宝贝,一直锁得紧紧的。”等到吴老去世后,家人整理遗物才发现,柜子里存放着他毕生的设计手稿,从各类机械知识到饰品初稿、加工稿、定稿再到每件产品的具体尺寸、材料用量和色彩搭配,吴泽长用手中的笔一一记录下来,手绘的精细度令人叹为观止。一本小小的红色日记本记录着老人家工作时每天发生的故事:今日加班3个小时,这次外出需要购买什么物件,就连潮州八景的徽章到新加坡售卖的广告海报,手稿和样品都一一珍藏。

吴大姐说,当姐妹仨看到父亲这一柜子手稿时,忍不住哭了一夜,老父亲一生简朴到极致,生前没有留下什么金银财宝,对他来说这些手稿就是他一生最大的财富。吴大姐的数次哽咽,让现场的记者也为之动容,一箱又一箱的手稿重新翻开时,泛黄的纸张渗透着岁月的味道,穿过了时光扑面而来。


上图:勾画定位
下图:锤打器型

这是一个五代从事银匠加工的手工业家庭,到吴美姿已是第六代。谈起金银器制作这门手艺,姐妹三人既感慨又担忧,感慨的是父亲一生的造诣和心血,担忧的是这门传统手工艺不知路在何方。金银器的制作时间长、步骤多、工艺繁杂,几乎没有年轻人愿意来学习这项手艺,由于市场推广度不够,工作室入不敷出是常有的事。如今,姐妹仨已经年过半百,能坚持到今天唯一的信念便是把父亲的手艺传承好。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二姐吴仰芝的女儿毕业后也来到工作室学习,或许在传承的路上,我们又看到了新的曙光。

錾刻花纹

细心锯字 

精细焊接 


这间质朴的工作室里,没有丰富多彩的荣誉墙,没有精美艳丽的装饰,只有五六个工匠在工作台上敲敲打打的身影。台上的錾钉、喷枪、钳子、小铁锤等几十种工具整齐摆放,拉丝、錾刻、焊接、抛光……千锤百炼,精雕细琢,每一道工艺都保留着最传统的制作技法,从扁平到立体,从生硬到圆润,银片在指尖不断流转,一件件艺术臻品凝聚着心血,也惊艳了时光。

“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这是从打银街走出来的三姐妹,在一锤一錾中感悟的真理。正是一代又一代潮州匠人的传承与坚守,才让我们在今天依旧可以听到那叮叮当当的敲打声。熠熠生辉的银光下,每一根银丝里都藏着千年的回响。

作坊藏品

时光无言,却映照着潮州匠人的初心,器物无声,却见证着三姐妹的银光岁月。千年古城正悄然翻动着它鲜活的扉页,活着的古城从不在历史书本上,而在寻常巷陌里一代代人的坚守中。




文字|潮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艺泓

图片|潮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春生

视频|潮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谢平勋 蔡锶桐 翁小钏

编辑|李欢欢

审核|梁佳涛



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