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里看潮州
要了解、认识一方人,一个族群,俗语不失是一个好窗口。
俗语,是同一方人对自己这一方水土、一方人文的体验、认知作出的判断,因为得到普遍认同,代代流传下来,就成了俗语。
有道是:知父莫若子,知夫莫若妻。本村人对本土的认识与判断,比一个外来调查者的了解和判断,会更准确,更有深度,他们创造的俗语就是本土文化的一笔财富。
我一直认为:潮州文化之博大精深不是藏在典籍中而在俗谚中。
让我们举点例子吧。从中是可以让你读懂潮州和潮人的。
“烧缶人食缺。”意思是制作陶瓷的人自己使用残缺的瓷器。这既说的是事业,表彰的是陶瓷人的好品德。陶瓷产品烧制完成出窑,免不了有些残次品,要卖怕没人问津,要丢了又很可惜,就留作自己用,一般指日用瓷,代表件是碗,所以不是“烧缶人用缺”而是“烧缶人食缺”。
别小看这俗语,它不单表述了现实,而且是教示:前辈陶瓷人教育后代;我们自己用次品,把优质产品给予买家。这种优良传统使潮州陶瓷不单在宋代就畅销海外,一直传到今日潮州成为“中国瓷都”,名闻全球。甚至人人都知道的潮人会供商,出了许多名商巨贾,都跟这俗语表达的价值观不无关系。
“烧缶人食缺”绝对是产生于本土,绝非移植而来的俗语,有着最鲜明的潮州印记,难能可贵。
类似的最为本土最最潮州的俗语还很多,比如“番畔钱银唐山福。”
番畔,是潮州人称外国,尤其是东南亚各国;唐山,则是番畔人对潮州地区的指称。潮人称漂洋过海去谋生为“过番”,从海外归来叫“回唐山”“去过番”和“回唐山”在整个清代和民国时期,成了潮州人口中的热词。
“番畔钱银唐山福”这俗语的文化内涵太丰富了,它既反映了潮州地区到清代已是人多地少,留在本土难以度日的困迫,也表现潮州人勇于开拓敢于冒险的精神;既反映了番客们的家国情怀,也表现了一种供养模式的出现。可以说成了昔年潮州地区风貌最浓的一幅风俗画。
岂不闻那首著名潮州民谣的苦涩歌声:
一溪目汁一船人,
一条浴布去过番。
钱银知寄人知返,
勿忘父母与妻房。
码头送别,海天漠漠,前路茫茫。浪汹风急,九死一生,而身上只有一条浴布,一包甜粿脯。不是现时要去创业或旅游,完全是无可奈何之举。但人类许多创新、发明,都缘于无可奈何。父母与妻子,还是寄予厚望:能赚到钱养家,能平安归来团聚。于是,一段时期,番批成了潮州与番畔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需知那句“银钱知寄人知返”的分量。潮人过番,三江出海,是为了一纸还乡,落叶归根,与当年西欧人目的在殖民,在掠夺是不同的。我们的番客,只想孝道养家,造福桑梓。于是,潮州地区出现许多生活优裕的侨属,许多带侨味的公共建筑:学校、医院、路桥、公园……出现了专靠侨批生活的被供养人家。
这种供养模式影响深远,直至现在。当下,我们本地生活水平已大大提高,无需每月盼侨批过日子了,但供养模式仍在继续。
说点我最熟悉的吧。我们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考入大学的,几乎都到外地上大学,而大部分同学,尤其是府城人,父母会给他找个对象在城内,毕业后回来结婚,以后,每月寄钱回来供养父母与妻房,父母还是希望他以后“人知返”。我有几位这样的同学,八十年代在父母要求下调回来,有三几位我还帮过忙。他们有的在那里当公务员,有一官半职。调回来,一定会降职,正处降为副处,甚至科级。
你说这不是“番畔钱银唐山福”的影响吗?
今日,我的潮州同学、同事、朋友中,又有多少儿女在外地,尤其是广州、深圳工作,他则仍居潮州。你说,这不是“番畔钱银唐山福”的余韵吗?
俗语里的潮州,生和鲜活;
从俗语看潮州,无限风光。
编辑|翁纯
审核|詹树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