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匠心·非遗对话① | 用热爱绘就水墨丹青的云彩——记潮州彩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热云的“匠人之路”
发布日期 : 2025-05-06 10:52:21 文章来源 : 潮州日报 潮湃新闻客户端



 编者按 

潮州古城里,总有些身影在与时光静静对话。他们用数十载如一日的坚守,让潮州非遗在新时代下绽放出耀眼的光芒。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潮州日报推出《匠人匠心·非遗对话》栏目。我们将循着时光的纹路,走进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匠心世界,展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精湛技艺,以笔墨铭刻匠心,用画面定格坚守,讲述他们在传承与创新、守望与突破中的动人篇章。


用热爱绘就水墨丹青的云彩

——记潮州彩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热云的“匠人之路”

潮州彩瓷,是潮州人引以为豪的一张工艺美术金名片,其烧制技艺始于唐宋,兴于明清,至今仍以繁复的工艺和鲜明的艺术风格独步天下。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潮州彩瓷烧制技艺的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高研班导师张热云用热爱绘就水墨丹青的流光云彩。

张热云向记者展示她在北京时创作的印章。

在张热云的工作室里,随手拿起的一枚印章,一幅画卷,一条丝巾,都融合了传统山水画的技法和现代艺术气息。“十八梭船廿四洲”的广济桥,潮州八景之一的韩祠橡木,“吾家韩山下”“悠然见韩山”的独特印章,都深深体现着一位潮州匠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张热云向记者介绍她的作品。

张热云的传承之路始于对传统工艺的敬畏与坚守。潮州彩瓷从拉坯、勾线到填色、烧制,每一道工序都历经千锤百炼。老艺人常言“一笔定乾坤”,勾线时以中锋运笔如屋漏痕,线条粗细变化暗合呼吸节奏。在张热云看来,潮州彩瓷的灵魂便是以工载道,以彩传神,她指着彩瓷作品《广济桥》向记者介绍道:“这幅作品便是我将师爷李可染先生的绘画技法融合到潮州彩瓷当中”。在不断学习中,张热云积极吸收山水画的技法,与潮州彩瓷的烧制技艺有机结合,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家乡对她而言,是埋藏在笔墨深处的文化基因,更是艺术生命的永恒坐标。

张热云为学生授课。

“守正不守旧,创新不离根”——这是张热云的艺术信条。她深谙,非遗若困于传统窠臼,终将沦为博物馆的标本。于是,她以跨界思维重构潮州彩瓷的美学语言。精美的瓷盘上,韩江碧波与潮州古城的灰塑脊饰交相辉映,既保留了潮州彩瓷“构图饱满、线条流畅”的传统特色,又以抽象几何构图呼应现代简约审美;飘逸的丝巾上,广济桥卧波千年,张热云采用平远小全景,近景是江岸的古松,中景是广济桥上形态各异、古色古香的楼阁和亭屋,远景是一带远山横卧在淡淡的水雾之中,十分宁静幽远。除了在作品上的创新融合,张热云更致力于AI技术在山水画创作中的运用,她认为,AI不是洪水猛兽,而是继绢帛、宣纸、丙烯颜料之后的新媒介。它迫使我们回归本质问题——当技术能轻易模仿“形”,我们更要坚守“以形写神”的初心。为此,她创办了张热云AI美术馆,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高研班,她向学生讲授山水画中的中西表达与传承认同,AI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伦理和未来展望,为非遗传承注入科技动能。

张热云彩瓷作品《潮人故里,天下名州》

作为一名归国侨眷,张热云始终将个人创作与潮人精神传承紧密相连。她深知,潮州文化的生命力不仅在于本土滋养,更需借助侨力联通世界。这些年来,她以艺术为媒,坚持“手传心授”,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多所高校和海外华裔青少年群体中开展彩瓷体验制作,让年轻一代触摸到潮州文化的根脉,推动潮州彩瓷作为文化符号走向国际舞台。这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潮州文化基因的代代相传。

从非遗工坊到国际展台,从韩江之畔到世界各地,张热云以匠人之心守护传统,以开拓之志拥抱时代。匠心不朽,传承有声,在“守”与“变”中,潮州彩瓷的瑰丽釉色,终将晕染出跨越山海的文化云霞。



文字|潮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艺泓

图片、视频|潮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蔡锶桐

编辑|蔡杨

审核|詹树鸿




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