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美潮州”
牵手
“天堂苏州”
潮州、苏州两地互推城市宣传专版
5月8日,“双城辉映向‘新’行”——潮州与苏州双城联动全媒采风活动在江苏苏州拉开帷幕。5月9日,《潮州日报》、《苏州日报》同日推出介绍对方城市的宣传专版,深度展现两地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图景。
潮州日报宣传专版
苏 州
一座姑苏城 半部江南诗
苏州阳澄湖秀美风光。
2500多载时光淬洗,运河与长江的“最美十字交叉”,在如水般柔润的苏州城,孕育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这是苏州的“福气”,也是苏州的“底气”,人文与经济交相辉映的诗篇,以此为基。
自2004年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苏州成功召开以来,苏州系统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活化,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时代光彩,让苏州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崭新面貌出现在大众文化消费市场,让这座江南之城承载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更多向往和期待。
苏州日报宣传专版


岭海名邦,海滨邹鲁。潮州,一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是历代州府之治所。“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共同倡导古文运动且并称“韩柳”的著名文学家韩愈,治潮仅八个月时间,创造了“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的奇迹。
潮州位于广东省最东端,是广东“东大门”,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瓷都”“中国著名侨乡”“中国婚纱礼服名城”“中国潮州菜之乡”“中国食品名城”等几十项殊荣,是全国首座“中国工艺美术之都”、全国唯一一个“中国民间工艺传承之都”,蜚声海内外。2023年,潮州成功入选“世界美食之都”、成功上榜中国十大“秀美之城”。
品美食、游古城、看英歌,潮州旅游近悦远来,近年火爆出圈。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全市外地来潮人数达171.05万人次,同比增长25.32%。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牌坊街人流量达到66.27万人次,同比增长29.66%。
千年文脉 烟火潮州
韩江之畔,韩山之麓,历经800 多年的韩文公祠巍然耸立,向世人讲述一代文宗韩愈治潮的千古佳话。韩愈是勤政爱民的正直人臣,他与潮州有着深厚的渊源。驱鳄除害、延师兴学、兴修水利、赎放奴婢……韩愈虽治潮仅八个月,但千百年来深受潮州士庶颂扬,赢得“八月治潮万古名”的高誉,甚至潮州山水从此改姓韩,恶溪改名韩江,笔架山称作韩山,韩愈栽种的橡树名为韩木,后人赞叹“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
中国四大古桥之一的广济桥。
立足新时代,千年古城潮州不断焕发新活力,迎来新发展。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潮州市考察时指出,潮州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潮州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以潮绣、潮瓷、潮雕、潮塑、潮剧和功夫茶、潮州菜等为代表的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弥足珍贵,实属难得。
“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广济桥是潮州的历史文化地标,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是中国四大古桥之一。广济桥的亭台楼阁,古朴典雅,漫步其上,韩江两岸风光一览无余。白天开设陶瓷、麦秆画、潮绣、木雕、手拉壶等非遗展览室,再现“一里长桥一里市”的盛景;夜晚的音乐灯光秀流光溢彩,展现出千年古桥的无限生机。
潮州古城是潮州历史文化的核心区域,文化遗存丰富,被称为“中华古典文化橱窗”。千年古桥畔,广济楼巍然矗立;广济楼下,23座古牌坊连接起51条古街巷,商铺林立,古色古香。潮州牌坊街是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特色小吃于一体的文化古街,这里汇聚了潮州的文化风貌,展示着这座城市的风土人情。潮州大锣鼓、铁枝木偶、英歌舞……牌坊街常态化开展文化巡游展演,让人们享受浓浓潮味的“文化大餐”。
这里是“中国工艺美术之都”——作为广东的非遗大市,潮州拥有17项国家级非遗、47项省级非遗,且工艺美术品类之多,在全国独树一帜。数据显示,潮州拥有手拉朱泥壶、金漆木雕、刺绣、抽纱、麦秆画、嵌瓷等40多个传统工艺门类。古老的非遗技艺凝聚了潮州人民的生活智慧,也塑造了这座城市典雅的独特气质。畲族文化是潮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食如“潮” 四海共享
2023年10月3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发布消息:潮州成功入选“世界美食之都”。潮州成为了全国第六个、广东第二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来潮州旅游,美食自然是绕不开的话题。今年“五一”假期,潮州美食再次“圈粉”,五湖四海的游客慕名来到“世界美食之都”潮州品美食。牛肉火锅、潮州小食、卤鹅、海鲜……各色美食征服游客味蕾,大家纷纷点赞,表示不虚此行。
潮州牛肉火锅。
一城一味,潮州菜何以飘香全球?潮州菜始于汉唐,形成于宋,兴于明,盛于清,近现代更是驰名海内外。潮州菜烹饪技艺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以烹饪海鲜、佐料讲究、食不厌精、清淡素雅见长。潮州特色美食品种繁多、自成体系,有500多道潮州菜、300多种潮州小吃、近100种酱碟调料和美食非遗代表性项目70项,具有天然、健康、精致、共享的特点。食材好、工艺好、味道好、营养好,潮州菜因而被誉为“最好的中华料理”。无论是食材、调料还是烹饪方法,潮州菜皆以包容开放、海纳百川的姿态予以接纳、融合和创新,潮州菜烹饪技艺因而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潮州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烹调方法和技艺,有炒、炖、炊、炆、炸、油泡、焗、白灼、烙、卤、醉、返沙(翻沙)、糕烧、熏、烧烤、冻、煲、铁板烧等。潮州菜极其讲究刀功,辅以雕刻、摆盘,制作精巧,色、香、味、形、名俱佳。潮州菜师傅常以本土出产的蔬菜瓜果为原料,雕刻各种寓意吉祥的花卉、飞禽等。
潮州菜以海产闻名,以鲜味著称,几乎是无海鲜不成筵,较为常见的是鱼、蟹、虾、螺、蚌等。近年来,潮州市通过举办中国厨师节、潮州菜“海外行”等活动,让潮州菜成为展现潮州文化的重要窗口,更成为联结海内外潮州人的精神纽带。
文旅融合 火爆出圈
2022-2023年度中国美好生活城市揭晓,潮州美好生活综合满意度表现突出,上榜“十大秀美之城”。“秀美”二字背后,是潮州打造中小城市美的典范、厚植生态底色的见证。
千年古城,韩水悠悠。韩江是粤东1400万人民的母亲河。站在广济桥上远眺,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映入眼帘:韩江波光粼粼,两岸碧水清流的生态廊道、诗情画意的休闲廊道蜿蜒10公里,一步一景,美不胜收。2019年10月至今,韩江潮州段水质稳定保持Ⅱ类,实现水质“五个百分之百达标”。2020年底,韩江(潮州段)高分通过全国首批17个示范河湖创建的验收,是广东省唯一入选河湖。
潮州木雕。
绿色是潮州高质量发展的底色。金山大桥湿地公园水清岸绿、乡村公园让市民尽享家门口的“绿色福利”……潮州下足“绣花功夫”,见缝插绿,大力推进公园建设,让自然万物融入百姓生活,从细处着眼、从小处入手,提升人民幸福指数,力争打造更加绿色、宜居、和谐的美丽凤城。
古城里,游客“打卡”春饼、牛肉丸、蚝烙等潮州小食;博物馆内,人们驻足观赏潮州手拉壶、金漆木雕、潮绣等非遗……八方游客涌向潮州,感受“山水宋城”的醉人风情。独树一帜的潮州文化,成为这座千年古城的灵魂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1月,潮州古城旅游IP“府楼猴”正式发布。这是潮州市赓续历史文脉,重振千年古城历史荣光的重要举措,为潮州古城文旅注入新的活力。“府楼猴”是潮州府城——镇海楼的象征物、是潮州府辉煌历史的见证,既体现了潮州府当时的荣光,也寓意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一年多来,潮州举办的“心想事成,遇见府楼猴”文旅系列活动大受好评,“府楼猴”IP强势“出圈”。
镇海楼前“打”英歌。
此外,近年来,潮州市以绣花功夫积极推动古城保育活化利用,2023年11月,潮州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2024年,“潮人绣古城”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方案获批,潮州古城保育活化作为典型案例在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上宣传推介。潮州古城通过一系列“微更新”“微改造”“百家修百厝”等举措,历史建筑、文化展馆、民居商铺都融合在街区里,让潮州古城“见人见物见生活”。
特色产业 禀赋卓越
有山有海,潮州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历经多年发展,潮州形成了以陶瓷、食品、服装、不锈钢制品等特色产业为主导,以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健康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两翼齐飞”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陶瓷产业是潮州第一大支柱产业。统计数据显示,潮州日用陶瓷年销量占全球30%,陈设艺术陶瓷年销量占全球 40%,建筑卫生陶瓷年销量占全球55%。
潮州陶瓷。
亮眼的成绩背后,离不开潮州以科技创新引领带动陶瓷产业走高新化、专精化发展之路;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三化融合”助推陶瓷产业提质发展、提档升级,加快迈上高质量发展的全新轨道。潮州坐拥日用陶瓷、工艺美术陶瓷、建筑卫生陶瓷、电子工业陶瓷四大产业门类,从原料、设备、窑炉、模具、花纸到包装、物流、销售、质检,形成了完整且成熟的全产业链条。当前,潮州拥有陶瓷全产业链产值规模超600亿元,拥有各类陶瓷工业企业超3000家、规上陶瓷企业376家,以及一批龙头企业,陶瓷企业上市数量居全国地市前列。
2021年12月,饶平县获评全国首个“中国海鮸之乡”称号。目前饶平县海鮸年产量超7万吨、产值超 11.2亿元,占全国产量的71%,商品鱼产量在全国同级别县(市)中名列首位。
潮州单丛茶。
潮州是中国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有“中国乌龙茶之乡”“世界工夫茶文化之乡”之称。2022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潮州工夫茶艺”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眼下正值“茶中香水”凤凰单丛茶的采摘时节,凤凰山上嫩绿遍野,新茶飘香。作为潮州特色产业之一,茶产业已成为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的重要农业经济支柱产业。
如今,潮州正将潮州文化与工艺美术、陶瓷以及旅游、美食等产业相结合,推动潮州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加完善、更有特色,让潮州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秀美之城更加近悦远来,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与世界和合共美、美美与共。
来源 | 潮州日报 苏州日报
编辑 | 翁纯
审核 | 詹树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