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美潮州”牵手“天堂苏州”!潮州、苏州两地互推城市宣传专版!
发布日期 : 2025-05-10 09:55:49 文章来源 : 潮州日报 潮湃新闻客户端

“秀美潮州”

牵手

“天堂苏州”

潮州、苏州两地互推城市宣传专版

5月8日,“双城辉映向‘新’行”——潮州与苏州双城联动全媒采风活动在江苏苏州拉开帷幕。5月9日,《潮州日报》、《苏州日报》同日推出介绍对方城市的宣传专版,深度展现两地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图景。

潮州日报宣传专版


苏 州

一座姑苏城 半部江南诗

苏州阳澄湖秀美风光。

2500多载时光淬洗,运河与长江的“最美十字交叉”,在如水般柔润的苏州城,孕育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这是苏州的“福气”,也是苏州的“底气”,人文与经济交相辉映的诗篇,以此为基。

自2004年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苏州成功召开以来,苏州系统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活化,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时代光彩,让苏州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崭新面貌出现在大众文化消费市场,让这座江南之城承载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更多向往和期待。

保护更新,让古城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2024年,一片秦时的瓦当,在2000多年后的金城新村重见天日——它要娓娓道来的,是它自身在时间长河里的漂流故事,也是一座城池绵延不绝的演变故事——这座名叫“姑苏”的城,是如何从伍子胥所建的“阖闾大城”,变为越国的姑苏城、楚国的春申君城、秦朝的会稽郡城,再变为吴郡的郡城……

苏州博物馆。

以文化强市“811”计划为抓手,近年来,苏州深入实施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意欲听清“何以江南”的源头故事,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思考“向何处去”。《江南文化概论》《苏州运河史》《苏州刻书史》等一大批图书完成首发。而一片瓦当,一个陶罐,一系列完整的地层堆积,逐渐让这些讲述变得更清晰。2024年6月18日,“子城重现——金城新村遗址考古展”在此次考古发掘的原地址、改造一新的金城新村地块举办,98件(组)该遗址的出土文物首次公开亮相。旧貌换新颜的金城新村,成了一个时间的“活态容器”,而自3年前启动的《苏州全书》编纂工程,至今已出版图书100余册,成为装载历史,传承文明的“苏式基因库”。事实上,金城新村地块本就是苏州五卅路子城片区保护更新的先行启动区域。随着苏作馆苏州旗舰店、古吴轩章太炎故居店等业态的落地,这里正成为“古城保护更新伙伴计划”中古宅活化利用、“江南文化”展览展示的绝佳点位。

苏州北寺塔与东方之门同框。

“古城保护更新伙伴计划”,以19.2平方公里历史城区范围内适宜开展活化利用的古建老宅为试点,对文保单位、控保建筑等五类古建老宅实行“一宅一策”,招引“伙伴对象”,目前已吸引了众多“伙伴对象”扎根古城。同期开业了苏作馆苏州旗舰店和古吴轩章太炎故居店,前者内设苏作品牌展销区、苏式生活展演区、非遗交流区、城市礼物集采区四个功能区域,将苏州的非遗和江南人文空间、苏式生活场景融为一体,以“空间叙事”演绎“江南文化”;后者则由苏州新闻出版集团古吴轩出版社将书店、茶室、咖啡店、国学讲堂、人文沙龙等丰富业态融入章园,汇合成集文化、艺术、交流、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人文空间。

苏州园林网师园夜花园。

同样焕发出时代光彩的,还有苏州园林。2025年1月,苏州市首届“百园之城”特色案例公布,拙政园宜两亭明瓦窗修缮工程等15个案例入选,给苏州园林群体性保护事业注入全新活力,也为国内其他地区的遗产保护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样本。

自《苏州园林名录》发布以来,园林群体性保护及园林文化传承创新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此次入选的15个特色案例类型丰富,从保护、创新、传承三个维度,全方位展示了各“名录园林”管理单位在保护管理上的成就,是“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理念的生动实践,也成为“百园之城”建设的新亮点。

成果丰硕,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苏州经验

自2004年成为全国首个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的地级市以来,苏州建立并不断完善非遗法律保护体系;积极培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接班人;成立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通过强有力的保护传承举措,有力推动苏州七大传统文化成功申遗。除了碧螺春之外,苏州的昆曲、古琴、端午习俗、宋锦、缂丝、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也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全名录。截至目前,全国共有43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苏州就独占7席!

“1997年,4个苏州古典园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000年扩充至9个,在2001年和2003年,昆曲和古琴艺术先后被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这两个项目都与苏州密切相关,所以说苏州设立‘文化遗产日’的条件和时机当时已经成熟。”曾任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主任的龚平提出的这一建议受到高度重视,经过论证后,苏州“文化遗产保护日”正式设立。此后,一批又一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得到认定,这一举措再一次走在了全国前列。

在得天独厚的“底子”上,苏州非遗人持续提升非遗的保护利用水平,积极开展相关的普查、整理、认定、评估、管理等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苏州古典园林留园内树龄超200年的紫藤花开。张健 摄

2005至2008年的全国非遗普查中,在苏州共调查收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938项;2013年,苏州率先为非遗立法,并于2014年正式施行。如今,苏州有昆曲等7个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33个、省级项目名录173个、市级项目名录245个。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分别是57名、143名、464名。另有市级以上非遗保护单位326家。

苏州古典园林。

苏州认真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着力抓好完善非遗保护体系、提升保护水平、加大传播力度、健全保障政策。近年来,苏州加强区域性整体保护,建成江南文化(苏州片区)生态保护实验区等4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同时,积极拓展活化利用途径,推动非遗和旅游深度融合,“水韵姑苏、苏作匠心”非遗之旅成功入选全国非遗特色旅游线路,成为江苏省唯一。

对于苏绣、玉雕、明式家具制作技艺等生存状况较好的项目和一些濒危项目,苏州采取生产性保护与政策性扶持相结合,项目性保护与生态性建设相结合的方式,这一探索实践为全国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2014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苏州加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被授予“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称号。

文旅融合,为赏非遗奔赴一座城

一座姑苏城,半部江南诗。人文经济相融互促、相得益彰,是苏州发展的显著特征。

在苏州非遗人持续多年的耕耘中,“非遗+旅游”如今已成为苏州推进文旅融合的一个切口。自2015年起,每年苏州文化遗产保护日前后,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都会以一场文旅融合的非遗体验活动,让市民走近非遗,“触摸”非遗,感受非遗与现代苏州生活的交相辉映。“碧水琴川”常熟雅韵游、“苏作匠心”吴中见艺游、“相土尝水”相城匠心游、“夜旅水乡”昆山寻艺游、“寻梦江南”姑苏寻味游5条线路,带领市民亲身进入由一个个非遗点位串联起来的“触动”之旅,感受可亲、可爱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在众多非遗体验活动中,昆曲是一个尤为典型的案例。从2001年推动昆曲入选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到2006年国内首部保护昆曲的地方性法规——《苏州市昆曲保护条例》正式实施,苏州的每一步都具有示范性和引领性。同年5月,文化部公布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昆曲名列其中。

昆曲演员在苏州古典园林拙政园“拙政问雅”夜游项目中实景演出。

时空穿越,如今,越来越多与时俱进的昆曲作品走进年轻群体,走向全球各地。2024年4月至5月,第九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举办期间,从全国范围内遴选出的16台优秀昆剧大戏和折子戏在7天时间里组台演出,剧目展演及配套活动线下触达人群超过200万人次。由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携手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共同打造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自2004年首演至今,已在海内外演出逾500场,入场观众达百万人。

更抢眼的还有2025年4月30日首次亮相的舞剧《牡丹亭》。该剧改编自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五十五出传奇剧本《牡丹亭还魂记》,由苏州市委宣传部指导,苏文投集团和禾戏剧出品制作,为苏州艺术基金扶持项目。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舞剧以当代视角进行解读,凝练出杜丽娘、柳梦梅、春香、花神、陈最良、判官六个核心角色,生动讲述了南安太守之女杜丽娘与岭南书生柳梦梅超越生死的爱情故事。

舞剧《牡丹亭》。

舞剧《牡丹亭》未演先火。早在开票之初,舞剧《牡丹亭》便展现出惊人的吸引力,自2025年3月官宣以来,收获了大量关注,全网平台曝光量超千万,小红书“舞剧牡丹亭”单一话题一个月浏览量超300w,苏州站四场演出平均在开票后一小时内全部售罄,热度高涨。同时,数据显示,该剧观众群体中18-35岁的年轻受众占比近八成,印证了舞剧《牡丹亭》经典IP的当代艺术创新价值,也充分展现了当代年轻人对于传统经典IP的浓厚兴趣。

“当杜丽娘与柳梦梅在舞台上执手相望,我仿佛真的穿越到了那个充满诗意与浪漫的时代。”演出结束后,来自北京的观众王仪臻仍沉浸在舞剧《牡丹亭》的唯美意境中,久久不能释怀。

市民乐了,游客来了。在文旅深度融合中,苏州借此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发展质量的同步提升。

苏州,这座人文与经济交相辉映的福气之城,承载着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美好向往和期待,从江南典雅的时光中款款走来,向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未来阔步走去。


苏州日报宣传专版


山水宋城  秀美潮州  


岭海名邦,海滨邹鲁。潮州,一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是历代州府之治所。“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共同倡导古文运动且并称“韩柳”的著名文学家韩愈,治潮仅八个月时间,创造了“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的奇迹。

潮州位于广东省最东端,是广东“东大门”,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瓷都”“中国著名侨乡”“中国婚纱礼服名城”“中国潮州菜之乡”“中国食品名城”等几十项殊荣,是全国首座“中国工艺美术之都”、全国唯一一个“中国民间工艺传承之都”,蜚声海内外。2023年,潮州成功入选“世界美食之都”、成功上榜中国十大“秀美之城”。

品美食、游古城、看英歌,潮州旅游近悦远来,近年火爆出圈。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全市外地来潮人数达171.05万人次,同比增长25.32%。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牌坊街人流量达到66.27万人次,同比增长29.66%。

千年文脉 烟火潮州

韩江之畔,韩山之麓,历经800 多年的韩文公祠巍然耸立,向世人讲述一代文宗韩愈治潮的千古佳话。韩愈是勤政爱民的正直人臣,他与潮州有着深厚的渊源。驱鳄除害、延师兴学、兴修水利、赎放奴婢……韩愈虽治潮仅八个月,但千百年来深受潮州士庶颂扬,赢得“八月治潮万古名”的高誉,甚至潮州山水从此改姓韩,恶溪改名韩江,笔架山称作韩山,韩愈栽种的橡树名为韩木,后人赞叹“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

中国四大古桥之一的广济桥。

立足新时代,千年古城潮州不断焕发新活力,迎来新发展。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潮州市考察时指出,潮州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潮州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以潮绣、潮瓷、潮雕、潮塑、潮剧和功夫茶、潮州菜等为代表的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弥足珍贵,实属难得。

“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广济桥是潮州的历史文化地标,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是中国四大古桥之一。广济桥的亭台楼阁,古朴典雅,漫步其上,韩江两岸风光一览无余。白天开设陶瓷、麦秆画、潮绣、木雕、手拉壶等非遗展览室,再现“一里长桥一里市”的盛景;夜晚的音乐灯光秀流光溢彩,展现出千年古桥的无限生机。

潮州古城是潮州历史文化的核心区域,文化遗存丰富,被称为“中华古典文化橱窗”。千年古桥畔,广济楼巍然矗立;广济楼下,23座古牌坊连接起51条古街巷,商铺林立,古色古香。潮州牌坊街是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特色小吃于一体的文化古街,这里汇聚了潮州的文化风貌,展示着这座城市的风土人情。潮州大锣鼓、铁枝木偶、英歌舞……牌坊街常态化开展文化巡游展演,让人们享受浓浓潮味的“文化大餐”。

这里是“中国工艺美术之都”——作为广东的非遗大市,潮州拥有17项国家级非遗、47项省级非遗,且工艺美术品类之多,在全国独树一帜。数据显示,潮州拥有手拉朱泥壶、金漆木雕、刺绣、抽纱、麦秆画、嵌瓷等40多个传统工艺门类。古老的非遗技艺凝聚了潮州人民的生活智慧,也塑造了这座城市典雅的独特气质。畲族文化是潮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食如“潮” 四海共享

2023年10月3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发布消息:潮州成功入选“世界美食之都”。潮州成为了全国第六个、广东第二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来潮州旅游,美食自然是绕不开的话题。今年“五一”假期,潮州美食再次“圈粉”,五湖四海的游客慕名来到“世界美食之都”潮州品美食。牛肉火锅、潮州小食、卤鹅、海鲜……各色美食征服游客味蕾,大家纷纷点赞,表示不虚此行。

潮州牛肉火锅。

一城一味,潮州菜何以飘香全球?潮州菜始于汉唐,形成于宋,兴于明,盛于清,近现代更是驰名海内外。潮州菜烹饪技艺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以烹饪海鲜、佐料讲究、食不厌精、清淡素雅见长。潮州特色美食品种繁多、自成体系,有500多道潮州菜、300多种潮州小吃、近100种酱碟调料和美食非遗代表性项目70项,具有天然、健康、精致、共享的特点。食材好、工艺好、味道好、营养好,潮州菜因而被誉为“最好的中华料理”。无论是食材、调料还是烹饪方法,潮州菜皆以包容开放、海纳百川的姿态予以接纳、融合和创新,潮州菜烹饪技艺因而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潮州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烹调方法和技艺,有炒、炖、炊、炆、炸、油泡、焗、白灼、烙、卤、醉、返沙(翻沙)、糕烧、熏、烧烤、冻、煲、铁板烧等。潮州菜极其讲究刀功,辅以雕刻、摆盘,制作精巧,色、香、味、形、名俱佳。潮州菜师傅常以本土出产的蔬菜瓜果为原料,雕刻各种寓意吉祥的花卉、飞禽等。

潮州菜以海产闻名,以鲜味著称,几乎是无海鲜不成筵,较为常见的是鱼、蟹、虾、螺、蚌等。近年来,潮州市通过举办中国厨师节、潮州菜“海外行”等活动,让潮州菜成为展现潮州文化的重要窗口,更成为联结海内外潮州人的精神纽带。

文旅融合 火爆出圈

2022-2023年度中国美好生活城市揭晓,潮州美好生活综合满意度表现突出,上榜“十大秀美之城”。“秀美”二字背后,是潮州打造中小城市美的典范、厚植生态底色的见证。

千年古城,韩水悠悠。韩江是粤东1400万人民的母亲河。站在广济桥上远眺,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映入眼帘:韩江波光粼粼,两岸碧水清流的生态廊道、诗情画意的休闲廊道蜿蜒10公里,一步一景,美不胜收。2019年10月至今,韩江潮州段水质稳定保持Ⅱ类,实现水质“五个百分之百达标”。2020年底,韩江(潮州段)高分通过全国首批17个示范河湖创建的验收,是广东省唯一入选河湖。

潮州木雕。

绿色是潮州高质量发展的底色。金山大桥湿地公园水清岸绿、乡村公园让市民尽享家门口的“绿色福利”……潮州下足“绣花功夫”,见缝插绿,大力推进公园建设,让自然万物融入百姓生活,从细处着眼、从小处入手,提升人民幸福指数,力争打造更加绿色、宜居、和谐的美丽凤城。

古城里,游客“打卡”春饼、牛肉丸、蚝烙等潮州小食;博物馆内,人们驻足观赏潮州手拉壶、金漆木雕、潮绣等非遗……八方游客涌向潮州,感受“山水宋城”的醉人风情。独树一帜的潮州文化,成为这座千年古城的灵魂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1月,潮州古城旅游IP“府楼猴”正式发布。这是潮州市赓续历史文脉,重振千年古城历史荣光的重要举措,为潮州古城文旅注入新的活力。“府楼猴”是潮州府城——镇海楼的象征物、是潮州府辉煌历史的见证,既体现了潮州府当时的荣光,也寓意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一年多来,潮州举办的“心想事成,遇见府楼猴”文旅系列活动大受好评,“府楼猴”IP强势“出圈”。

镇海楼前“打”英歌。

此外,近年来,潮州市以绣花功夫积极推动古城保育活化利用,2023年11月,潮州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2024年,“潮人绣古城”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方案获批,潮州古城保育活化作为典型案例在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上宣传推介。潮州古城通过一系列“微更新”“微改造”“百家修百厝”等举措,历史建筑、文化展馆、民居商铺都融合在街区里,让潮州古城“见人见物见生活”。

特色产业 禀赋卓越

有山有海,潮州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历经多年发展,潮州形成了以陶瓷、食品、服装、不锈钢制品等特色产业为主导,以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健康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两翼齐飞”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陶瓷产业是潮州第一大支柱产业。统计数据显示,潮州日用陶瓷年销量占全球30%,陈设艺术陶瓷年销量占全球 40%,建筑卫生陶瓷年销量占全球55%。

潮州陶瓷。

亮眼的成绩背后,离不开潮州以科技创新引领带动陶瓷产业走高新化、专精化发展之路;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三化融合”助推陶瓷产业提质发展、提档升级,加快迈上高质量发展的全新轨道。潮州坐拥日用陶瓷、工艺美术陶瓷、建筑卫生陶瓷、电子工业陶瓷四大产业门类,从原料、设备、窑炉、模具、花纸到包装、物流、销售、质检,形成了完整且成熟的全产业链条。当前,潮州拥有陶瓷全产业链产值规模超600亿元,拥有各类陶瓷工业企业超3000家、规上陶瓷企业376家,以及一批龙头企业,陶瓷企业上市数量居全国地市前列。

2021年12月,饶平县获评全国首个“中国海鮸之乡”称号。目前饶平县海鮸年产量超7万吨、产值超 11.2亿元,占全国产量的71%,商品鱼产量在全国同级别县(市)中名列首位。

潮州单丛茶。

潮州是中国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有“中国乌龙茶之乡”“世界工夫茶文化之乡”之称。2022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潮州工夫茶艺”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眼下正值“茶中香水”凤凰单丛茶的采摘时节,凤凰山上嫩绿遍野,新茶飘香。作为潮州特色产业之一,茶产业已成为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的重要农业经济支柱产业。

如今,潮州正将潮州文化与工艺美术、陶瓷以及旅游、美食等产业相结合,推动潮州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加完善、更有特色,让潮州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秀美之城更加近悦远来,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与世界和合共美、美美与共。



来源 | 潮州日报 苏州日报

编辑 | 翁纯

审核 | 詹树鸿



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