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一座姑苏城 半部江南诗
发布日期 : 2025-05-09 10:01:38 文章来源 : 潮州日报 潮湃新闻客户端


苏州

一座姑苏城 半部江南诗


苏州阳澄湖秀美风光。


2500多载时光淬洗,运河与长江的“最美十字交叉”,在如水般柔润的苏州城,孕育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这是苏州的“福气”,也是苏州的“底气”,人文与经济交相辉映的诗篇,以此为基。

自2004年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苏州成功召开以来,苏州系统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活化,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时代光彩,让苏州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崭新面貌出现在大众文化消费市场,让这座江南之城承载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更多向往和期待。

保护更新,让古城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2024年,一片秦时的瓦当,在2000多年后的金城新村重见天日——它要娓娓道来的,是它自身在时间长河里的漂流故事,也是一座城池绵延不绝的演变故事——这座名叫“姑苏”的城,是如何从伍子胥所建的“阖闾大城”,变为越国的姑苏城、楚国的春申君城、秦朝的会稽郡城,再变为吴郡的郡城……

苏州博物馆。

以文化强市“811”计划为抓手,近年来,苏州深入实施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意欲听清“何以江南”的源头故事,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思考“向何处去”。《江南文化概论》《苏州运河史》《苏州刻书史》等一大批图书完成首发。而一片瓦当,一个陶罐,一系列完整的地层堆积,逐渐让这些讲述变得更清晰。2024年6月18日,“子城重现——金城新村遗址考古展”在此次考古发掘的原地址、改造一新的金城新村地块举办,98件(组)该遗址的出土文物首次公开亮相。旧貌换新颜的金城新村,成了一个时间的“活态容器”,而自3年前启动的《苏州全书》编纂工程,至今已出版图书100余册,成为装载历史,传承文明的“苏式基因库”。事实上,金城新村地块本就是苏州五卅路子城片区保护更新的先行启动区域。随着苏作馆苏州旗舰店、古吴轩章太炎故居店等业态的落地,这里正成为“古城保护更新伙伴计划”中古宅活化利用、“江南文化”展览展示的绝佳点位。

苏州北寺塔与东方之门同框。

“古城保护更新伙伴计划”,以19.2平方公里历史城区范围内适宜开展活化利用的古建老宅为试点,对文保单位、控保建筑等五类古建老宅实行“一宅一策”,招引“伙伴对象”,目前已吸引了众多“伙伴对象”扎根古城。同期开业了苏作馆苏州旗舰店和古吴轩章太炎故居店,前者内设苏作品牌展销区、苏式生活展演区、非遗交流区、城市礼物集采区四个功能区域,将苏州的非遗和江南人文空间、苏式生活场景融为一体,以“空间叙事”演绎“江南文化”;后者则由苏州新闻出版集团古吴轩出版社将书店、茶室、咖啡店、国学讲堂、人文沙龙等丰富业态融入章园,汇合成集文化、艺术、交流、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人文空间。

苏州园林网师园夜花园。

同样焕发出时代光彩的,还有苏州园林。2025年1月,苏州市首届“百园之城”特色案例公布,拙政园宜两亭明瓦窗修缮工程等15个案例入选,给苏州园林群体性保护事业注入全新活力,也为国内其他地区的遗产保护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样本。

自《苏州园林名录》发布以来,园林群体性保护及园林文化传承创新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此次入选的15个特色案例类型丰富,从保护、创新、传承三个维度,全方位展示了各“名录园林”管理单位在保护管理上的成就,是“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理念的生动实践,也成为“百园之城”建设的新亮点。

成果丰硕,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苏州经验

自2004年成为全国首个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的地级市以来,苏州建立并不断完善非遗法律保护体系;积极培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接班人;成立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通过强有力的保护传承举措,有力推动苏州七大传统文化成功申遗。除了碧螺春之外,苏州的昆曲、古琴、端午习俗、宋锦、缂丝、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也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全名录。截至目前,全国共有43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苏州就独占7席!

“1997年,4个苏州古典园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000年扩充至9个,在2001年和2003年,昆曲和古琴艺术先后被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这两个项目都与苏州密切相关,所以说苏州设立‘文化遗产日’的条件和时机当时已经成熟。”曾任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主任的龚平提出的这一建议受到高度重视,经过论证后,苏州“文化遗产保护日”正式设立。此后,一批又一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得到认定,这一举措再一次走在了全国前列。

在得天独厚的“底子”上,苏州非遗人持续提升非遗的保护利用水平,积极开展相关的普查、整理、认定、评估、管理等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苏州古典园林留园内树龄超200年的紫藤花开。张健 摄

2005至2008年的全国非遗普查中,在苏州共调查收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938项;2013年,苏州率先为非遗立法,并于2014年正式施行。如今,苏州有昆曲等7个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33个、省级项目名录173个、市级项目名录245个。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分别是57名、143名、464名。另有市级以上非遗保护单位326家。

苏州古典园林。

苏州认真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着力抓好完善非遗保护体系、提升保护水平、加大传播力度、健全保障政策。近年来,苏州加强区域性整体保护,建成江南文化(苏州片区)生态保护实验区等4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同时,积极拓展活化利用途径,推动非遗和旅游深度融合,“水韵姑苏、苏作匠心”非遗之旅成功入选全国非遗特色旅游线路,成为江苏省唯一。

对于苏绣、玉雕、明式家具制作技艺等生存状况较好的项目和一些濒危项目,苏州采取生产性保护与政策性扶持相结合,项目性保护与生态性建设相结合的方式,这一探索实践为全国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2014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苏州加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被授予“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称号。

文旅融合,为赏非遗奔赴一座城

一座姑苏城,半部江南诗。人文经济相融互促、相得益彰,是苏州发展的显著特征。

在苏州非遗人持续多年的耕耘中,“非遗+旅游”如今已成为苏州推进文旅融合的一个切口。自2015年起,每年苏州文化遗产保护日前后,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都会以一场文旅融合的非遗体验活动,让市民走近非遗,“触摸”非遗,感受非遗与现代苏州生活的交相辉映。“碧水琴川”常熟雅韵游、“苏作匠心”吴中见艺游、“相土尝水”相城匠心游、“夜旅水乡”昆山寻艺游、“寻梦江南”姑苏寻味游5条线路,带领市民亲身进入由一个个非遗点位串联起来的“触动”之旅,感受可亲、可爱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在众多非遗体验活动中,昆曲是一个尤为典型的案例。从2001年推动昆曲入选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到2006年国内首部保护昆曲的地方性法规——《苏州市昆曲保护条例》正式实施,苏州的每一步都具有示范性和引领性。同年5月,文化部公布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昆曲名列其中。

昆曲演员在苏州古典园林拙政园“拙政问雅”夜游项目中实景演出。

时空穿越,如今,越来越多与时俱进的昆曲作品走进年轻群体,走向全球各地。2024年4月至5月,第九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举办期间,从全国范围内遴选出的16台优秀昆剧大戏和折子戏在7天时间里组台演出,剧目展演及配套活动线下触达人群超过200万人次。由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携手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共同打造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自2004年首演至今,已在海内外演出逾500场,入场观众达百万人。

更抢眼的还有2025年4月30日首次亮相的舞剧《牡丹亭》。该剧改编自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五十五出传奇剧本《牡丹亭还魂记》,由苏州市委宣传部指导,苏文投集团和禾戏剧出品制作,为苏州艺术基金扶持项目。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舞剧以当代视角进行解读,凝练出杜丽娘、柳梦梅、春香、花神、陈最良、判官六个核心角色,生动讲述了南安太守之女杜丽娘与岭南书生柳梦梅超越生死的爱情故事。

舞剧《牡丹亭》。

舞剧《牡丹亭》未演先火。早在开票之初,舞剧《牡丹亭》便展现出惊人的吸引力,自2025年3月官宣以来,收获了大量关注,全网平台曝光量超千万,小红书“舞剧牡丹亭”单一话题一个月浏览量超300w,苏州站四场演出平均在开票后一小时内全部售罄,热度高涨。同时,数据显示,该剧观众群体中18-35岁的年轻受众占比近八成,印证了舞剧《牡丹亭》经典IP的当代艺术创新价值,也充分展现了当代年轻人对于传统经典IP的浓厚兴趣。

“当杜丽娘与柳梦梅在舞台上执手相望,我仿佛真的穿越到了那个充满诗意与浪漫的时代。”演出结束后,来自北京的观众王仪臻仍沉浸在舞剧《牡丹亭》的唯美意境中,久久不能释怀。

市民乐了,游客来了。在文旅深度融合中,苏州借此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发展质量的同步提升。

苏州,这座人文与经济交相辉映的福气之城,承载着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美好向往和期待,从江南典雅的时光中款款走来,向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未来阔步走去。



文字|苏州日报记者 宗合

图片|徐志强 张健  孔繁立(视觉苏州)禾戏剧

编辑|张泽慧

审核|詹树鸿



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