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林,潮语中为何称“蔗篮”
□ 曾楚楠
近阅贤武兄贻赠之《东京梦华录笺注》一书,其卷三(酒楼)注〔95·甘蔗〕附有《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之甘蔗图,文字说明系“甘蔗音柘,味甘平无毒……”(见插图)是知“柘”读“蔗”,从北宋真宗的大中祥符四年(1011)《广韵》修成至今,依然读zhè(潮音读[蔗])。“林”字,潮语分文读音“临”和方言音“篮”(“鸟投林”读成潮语口语“鸟投篮”,可证)。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
备用本草甘蔗图
《笺注》书中还引谈钥《嘉泰(嘉靖与泰昌两朝)吴兴志》卷二十《物产·甘蔗》:“《续图经》载:〈三都赋〉谓之‘诸蔗’,《本草》甘蔗注云:‘有两种,赤色名昆仑蔗,白色名荻蔗,今土人亦种两种。”(昆仑:“故太尉李德裕贬官潮州经鳄鱼滩损坏舟船,平生宝玩古书图画,一时沉失。遂召舶上昆仑取之,但见鳄鱼极多,不敢辄近,乃是鳄鱼窟宅也。”〔据唐·刘恂《岭表录异》昆仑奴:古代豪门富家以南海国人为奴,称“昆仑奴”。唐·裴铏《传奇·昆仑奴》:“时家中有昆仑奴磨勒,顾瞻郎君曰:‘心中有何事,如此抱恨不已?何不报与老奴?’”宋·朱彧《萍洲可谈》:“广中富人多蓄鬼奴……有一种近海者,入水眼不眨,谓之昆仑奴。”可见,“舶上昆仑”系南海国人为奴者。)同理,“赤色名昆仑蔗”亦是从南海引进的甘蔗。(潮语叫“乌蜡蔗”)“白色名荻蔗”(潮语叫“竹蔗”,可能时代久了,“荻”“竹”音近,讹读为“竹”。且“竹蔗”外形像竹子,似亦不能说是讹读。)“今土人亦种两种。”
可以设想一下,很早以前,“柘林”就种甘蔗(音柘),有“赤、白”两种(红色的还是“名昆仑蔗”,即从南海诸国引进的)而且成林(潮语读[篮])。如此解释,“柘林”之名,殆无疑义。
唐·魏徵等撰的《隋书·陈稜传》载:“陈稜字长威,庐江襄安人也……炀帝即位(604)授骠骑将军。大业三年,拜武贲郎将。后三岁(即大业六年[610]),与朝请大夫张镇周发东阳兵万馀人,自义安汎海(按:宋·司马光《资治通·隋纪五·炀帝大业六年》:(该句原注为:)“帝改庐州为庐江郡,熙州为同安郡,婺州为东阳郡,潮州为义安郡。”)击流求国,月馀而至。琉求人初见船舰,以为商旅,往往诣军中贸易。稜率众登岸,遣镇周为先锋。其主欢斯渴刺兜遣兵拒战,镇周频击破之。稜进至低没坛洞,其小王欢斯老模率兵拒战,稜击败之,斩老模。其日雾雨晦冥,将士皆惧,稜刑白马以祭海神。既而开霁,分为五军,趣其都邑。渴刺兜率众数千逆拒,稜遣镇周又先锋击走之。稜乘胜逐北,至其栅,渴剌兜背栅而阵。稜尽锐击之,从辰至未,苦斗不息。渴剌兜自以军疲,引入栅。稜遂填堑,攻破其栅,斩渴刺兜,获其子岛槌,虏男女数千而归。帝大悦,进稜位右光禄大夫,武贲如故;镇周金紫光禄大夫。”
可见,在1400多年前,柘林已作为东阳兵万馀人舰队的后勤基地(“琉求人初见船舰,以为商旅,往往诣军中贸易。”这一段话还表明了,早在“汎海击琉求国”之前、潮州与台湾就存在海外贸易往来。潮州的海外交通史应据此文重新编写)。
民国由饶宗颐教授总纂之《潮州志·大事志·隋》云:“(炀帝)六年,武贲郎将陈稜自义安浮海击琉求国。”饶教授在“按语”中明言:“由潮州往琉求,先经八重山,次经宫古岛,乃至那坝。考自饶平柘林至冲绳那埧,水程七一四海里(文中提出“饶平柘林”,是实名,可知“柘林”在潮州海外交通史上之重要地位)。《陈稜传》谓自二月乙巳出兵,汎海月馀而至,正逆节季北风之时,故濡滞如是之久。”(释“月馀而至”。以驳斥志书言“陈稜略澎湖地”之论)。
饶教授又于1993年2月在香港撰写了《柘林在海外交通史上的地位》一文(载《潮学研究》第二期),摘要如下:
“柘林现在是潮州市所属饶平县辖下的一个小镇,在明清历史上为海防要地,与南澳对峙,和黄冈、大埕相犄角,形势险要。明时设柘林寨,为海上门户,其地一带称柘林澳。”
“在嘉靖正式设寨以前,柘林自明初以来只有指挥一名,而兵额及战船都无明文规定。这一期间,倭寇为患频仍,海上寇盗活动加剧。兵夫所以御寇,往往摇身一变而为寇……柘林原仅有极薄弱的设防,称乱的活动分子往往以柘林为攻取据点,故柘林遂成为海上往来的重要交通站。”
“《明史·吴桂芳传》载,桂芳言:‘澳中地险而腴,元时曾设兵戍守,戍兵即据以叛,此御盗生盗也,不如戍柘林便。’故先以柘林设寨,然只有常备兵一千七百一十六名,何以御海上狂飚之聚?(以下有郭子章《潮中杂记》卷五[奏疏],略)……自吴平、林凤辈兵事平定以后,明廷乃于万历四年(1576),因闽巡抚刘尧诲之奏,而有南澳镇副总兵之设,柘林的军事地位遂逐渐为所取代。”
“南澳既设镇,初置副总兵,而柘林照旧有守备一员,互为犄角之势。”
“(明太祖)洪武初,只在柘林东路置哨,而水寨则与大城所同时设立。水寨在东陇。(郭春震《潮州府志》,简称“郭志”)郭志所谓樟水港,即指澄海樟林……柘林、樟林每联称在一起。”
据杨锡铭《海外潮人史话》(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10.)在第一章《海交简介·潮州对外港口的变迁》(五)[樟林古港]中:“位于澄海县北部的樟林古港就在韩江北溪的出海口……也被称为‘东陇港’……在宋代,东陇是小江盐场榷盐司驻地,运盐船沿北溪把盐运到潮州纳税发售……明代嘉靖三十五年(1556)樟林寨创建,港口转移樟林。到了天启三年(1623),樟林始建商埠。康熙七年(1668)海界展复,潮州通判、署澄海县事闫奇英重修了被破坏的樟林寨城,并将东陇河泊所迁到城里。雍正九年(1731),裁去东陇河泊所,设置樟林巡检司。樟林的地位上升了,过往的海船也越来越多。乾隆年间,樟林港发展得非常繁盛……这时候,清政府开始鼓励本国商人从暹罗等地运米回粤。中暹大米贸易,给樟林港带来了迅速发展的机遇。樟林埠很快变成一个有‘六社八街’的大市镇,常住人口有七八万人之多。”柘林、樟林同在柘林湾。“柘林湾良好的港湾环境是樟林港兴起的重要条件……樟林古港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为汕头开埠之前粤东一个重要的海运港口和海防军事要塞,繁荣达200年之久。在乾隆、嘉庆年间进入全盛期的樟林古港,其关税占了广东省的1/5。它既是南北货物的集散地,又是潮州贸易‘海上互市’的转运站。该港航线北通福建、台湾等地,南达东南亚各国,史称‘粤东通洋总汇’。光绪元年(1875),英国出版的世界地图上,已赫然标有‘樟林’的名字。”相比之下,“柘林、樟林每联称在一起”(饶氏语),但柘林已“难望其项背”了。
饶教授于《柘林在海外交通史上的地位》一文文后有“又按:浙西亦有柘林,为异地同名。(下引《明史·日本传》原文,略)……此为另一柘林。”是又不可不知矣。
来源|潮州日报
编辑|郭洵汐
审核|梁佳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