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言路寻找戏路:
饶宗颐的潮剧溯源与国族叙事重构
□ 陈韩曦
2024年,潮州古城迎来饶宗颐先生获授“荣誉市民”称号20周年。这一殊荣不仅是对他成就的褒奖,更是潮州文化从地域符号升华为中华文明的标志。饶宗颐以“言路”考据方言脉络,以“戏路”重构文化认同,将潮剧这一地方剧种的研究,转化为阐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学术范畴。
一、用方言考据破译潮剧“语言密码”
1. 语言学重构族群迁徙史
饶宗颐做的学问十分博大,用潮州话来说就是“十八棚头做到透”,其实,这句话来自温州的南戏,受其影响潮剧《扫窗会》中也出现此俗语。经他考证,“十八棚头”实指宋代温州南戏的十八种剧目。这一发现不仅佐证了潮剧与温州南戏的关系,更通过语言传播路径,还原了宋元时期闽粤沿海的移民轨迹,加上温州籍官员赴潮任职(如宋代七位温州籍潮州通判与知州),推动江浙方言与潮汕土音的融合,形成独特的“官话—方言”戏剧表达体系。温州是南戏的发源地之一,饶宗颐用元明戏曲史证明了潮剧与南戏的关系,指出潮剧正字戏出自南戏,渊源甚早。南戏通过政治与文化纽带传入潮州,并在当地方言基础上形成独特剧种,这打破了此前潮剧源自本地民间歌舞的认知,确立跨区域文化传播的学术架构。
2. 方言与戏文的互文性研究
饶宗颐认为任何文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文本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他通过互文性研究提出方言是戏剧的“活化石”,而戏文则是方言演变的“历史档案”。又以明本潮州戏文《刘希必金钗记》为例,指出剧中大量使用“许块”(潮州方言“那里”)、“嗹哩啰”等俚语,指出这些词汇既见于南宋温州人叶适《水心文集》及宁波人史浩《粉蝶儿》,又可在普济的《五灯会元》中找到禅宗唱诵的痕迹,以上印证了南戏语言传统在潮州的延续和佛教偈语对民间戏剧的影响。饶宗颐进一步指出,潮州话中的“加啰”“加哩啰”与戏文中的“哩啰哩”存在音变关联,既体现方言对戏剧表达的渗透,也反映南戏语言在地方化过程中的变异,此类研究为方言活态传承与戏剧史互动研究提供范例。
二、潮剧渊源及区域文化交流
1. 潮剧体内的海洋文明基因
在《明本潮州戏文论文集序》中,饶宗颐以漕运史实破解戏剧传播谜题,认为南宋时期,经涉大海的网运潮温两地海上运输频繁、民间经贸交流十分活跃,商船不仅运输货物,更承载文化基因。温州南戏《王魁》《赵贞女》等剧目随船队南下,在潮州与本地傩戏、畲族歌舞结合,催生出“正音戏”(以官话演唱)与“白字戏”(以方言演唱)并存的潮剧雏形。这一过程被饶宗颐称为“戏剧的海上丝绸之路”。饶宗颐在《潮剧与海上丝路》中指出,潮剧《荔镜记》中“陈三送荔枝”情节,实为宋代泉州海商跨国贸易的戏剧化呈现。美国汉学家薛爱华(Edward H. Schafer)据此展开比较研究,发现该剧与波斯史诗《霍斯陆与席琳》中“水果传情”母题的相似性,揭示出印度洋贸易网络中的文化互渗现象。此类研究使潮剧成为“全球史转向”这一领域的典型案例,哈佛大学“海上亚洲研究项目”已将其列为重点课题。
2. 潮剧作为文明交融的载体
承载潮州传统价值观、民俗文化的潮剧通过演出传递给其他地区的观众,增进了不同地区民众对潮汕文化的了解。潮剧随移民进入东南亚等地,在海外随之融合了当地文化元素,吸收舞蹈动作和音乐风格;在国内,潮剧吸收京剧、昆剧等剧种的表演技巧和舞台美术等方面的长处,丰富了自身的表现形式。潮剧《陈三五娘》中“荔镜缘”故事,融合了闽南婚俗、潮州礼制、社会现实与海洋商贸元素。饶宗颐通过比对明代潮州戏文与泉州梨园戏本,从文本细节入手,发现诸多相似之处。两地故事架构上都有陈三因某种缘由前往潮州,与五娘相遇等关键情节,且在一些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的逻辑上也高度吻合,这为判断“陈三”原型的来源提供了文本层面的基础。也为研究古代泉州和潮州地区的文化交流提供了生动案例,表明两地在戏曲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反映了当时区域文化交流的频繁和多元。
三、方志创新:《潮州志》向《潮州学》跨越
1. 方志编纂的戏剧史突破
1946年,饶宗颐总纂《潮州志》时,曾设《戏剧志》《音乐志》二门篇目,系前志书所未有。该志收录潮剧剧本、曲牌、乐器图谱,并考证“潮州纸影戏”与唐代“影戏”的传承关系,他更将潮剧纳入“民俗志”体系,强调其“教化民心、传承礼乐”的社会功能,这一创举打破了传统方志“重经史、轻俗文化”的偏见,为地方戏剧研究奠定文献基础。
2. 《潮州学》的国族叙事重构
1993年,饶宗颐在香港发起“首届潮州学国际研讨会”,发表《何以要建立“潮州学”——潮州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他以潮剧为切入点,将地域性知识纳入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框架的国族叙事重构。首先,族群融合,畲族山歌与汉族戏曲的互渗,体现“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形成机制;其次,海洋精神,侨批戏文中的“过番”叙事,成为华人全球迁徙的文化记忆载体;最后,礼俗延续,潮剧祭神仪式保留《周礼》“八音克谐”的乐教传统,彰显中原礼乐的在地化生存。饶宗颐对“潮州学”的倡导与实践,不仅是学科意义上的拓荒,更是一场文明自觉的思想运动——在地方性与普遍性、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的张力中,开辟了一条中华文明主体性重构的独特道路,所有这些充分体现饶宗颐“守正创新”的学术精神。
四、文化财富:地方戏台跃升世界舞台
1. 国际汉学视野下的潮剧
饶宗颐通过语言学考据、戏剧史重构与学术共同体建设三重路径,将潮剧纳入跨文明对话体系。上世纪70年代初期,与法国著名汉学家戴密微合著《敦煌曲》时,饶宗颐对比敦煌写卷P.3849《太子成道经》变文与潮剧《荔镜记》剧本,发现两者在唱词结构上均存在“主述—帮和”的分工,通过敦煌变文唱腔与潮剧“帮声”形式的相似性比较分析,他提出“陆上丝路与海上丝路在戏剧音乐上的呼应”假说,启发后学晚辈对“亚洲戏剧文化圈”的比较研究,使潮剧成为国际汉学界的热门课题。2007年,日本学者田仲一成在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3卷)上发表了《槟城潮帮的祭祀和戏剧》,以宗族社会角度分析潮剧在东南亚华人社群中的仪式功能,并从潮帮的组织和祭祀观念入手,分析了潮剧在槟城及南洋华侨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探讨了潮帮内部以宗族观念为核心的组织形式,这种汉学研究的学术介入,随将潮剧纳入全球汉学“地方性知识”体系;2015年,大英图书馆启动“潮剧写本数字化工程”,收录明清潮剧抄本237种,成为全球汉学家研究中国俗文学的重要数据库;2019年广东潮剧院与巴黎国立戏剧学院合作“中法戏剧实验室”,创作《当莫里哀遇见陈三五娘》,将潮剧帮声体系与法国诗剧吟诵技法融合,成为跨文化合作成功案例。
2.文化认同与学术构建
2004年饶宗颐获授“荣誉市民”后,潮州启动“戏剧文化名城”建设工程,韩山师范学院设立“潮剧研究中心”,将饶宗颐研究成果转化为本科课程;2009年牛津大学“中国地方戏剧与全球化”研讨会,首次设立潮剧专题论坛。饶宗颐学生、法兰西学院汉学研究所所长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提交的论文《潮剧中的道教仪轨》,通过对比台湾法事戏与潮剧“净棚”仪式,提出“戏剧作为活态宗教文献”理论,该成果被收入《剑桥中国宗教史》增订版。此类高端学术平台的搭建,使潮剧研究突破地域限制,融入全球汉学话语体系。
综上所述,饶宗颐对潮剧研究确实超越了单纯的学术范畴,直接成为文化自觉的精神符号,自然而然也成为潮州文化财富。正如饶宗颐在首届潮州学国际研讨会上所言:“潮剧舞台方寸地,藏着半部中华文明史。”今日潮剧研究的确受到了世界的关注,这不仅延续着这位潮州“荣誉市民”的学术理想,更让人们沿着“言路与戏路”去思考潮州未来的图景建构。
来源|潮州日报
编辑|郭洵汐
审核|梁佳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