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饱想巧
□ 李英群
潮州俗语“肚饱想巧”,也有说“肚饱觅巧”。前者只是心理活动,后者进了一步,已是身体行动。
吃饱了肚子就想要巧,要寻巧。这“巧”是什么?
巧,是个形容词。形容精细、灵敏、美丽(巧笑)等,也形容虚伪(巧言令色)及恰恰好(凑巧)之类,都是捉不到摸不着的一种感觉,想是可以的,但要觅却无从下手。所以,我一直觉得潮州人有点令人难以理解。
我不理解,并不说明别人不理解,若真不理解,他们就不会无端创造这个短语,而且一直在使用。
直到约三十年前,有一次我到乡下去采访,顺便拜访我一位嫁到本村的老家乡亲大姐阿心。男主人引我进客厅,扬声告诉其妻子说有客人。阿心姐闻声从房里出来,手里还拿着剪刀和一张红纸,男主人说她闲着无事在学剪纸。阿心姐笑着说:“肚食饱,无事觅巧。”说着扬了扬手中的红纸。
我心中一怔:这就是我一直弄不明白的“巧”了!
我就故意问她剪纸作什么用?她说:无路用,剪趣味。
对了,她的所谓觅巧,就是寻找趣味。 此后,为了印证这一结论,我就注意观察,也在一些适当的场合有意提示:让同行人觅巧,即寻找趣味。比如那年三月,到滨江长廊去散步,木棉花掉了一地,同行的阿玲就跟她七、八岁的女儿,捡了木棉花,在地上摆了个心形图案,整个过程都兴致勃勃。完成之后,引得路过的一位画家当场作了一幅图。
这次滨江之行,趣味横生。
一次,友人小丹约我到乡下去欣赏田园风光,品尝农家菜,她们姐妹二家,带有4个小孩,到一处农家菜馆,设在河边。吃过饭,我们大人冲起工夫茶,小丹带小孩在河滩上玩,开始是在打水漂,但河滩上都是鹅卵石,瓦片很少,我见小丹就带孩子们在玩泥巴。这河岸近水处是粘土,湿度刚适合捏“涂安仔”(小泥人),他们玩了好久,似乎很投入,我过去看,只见他们捏了一套工夫茶具,颇精巧,心中有点感动:这就是他们肚饱之后觅到的巧了。这巧不是别的东西,完全是精神层面的趣味。
心想:我们出来旅游,不就是来觅巧么?觅巧,必须以肚饱为前提。我的青少年时代,在乡下,根本不会有旅游这件事,有句俗语说:“看什么?看了莫非肚会饱?”
现在,旅游正在我国大热着,我以为:旅游,是肚饱之后的大巧!
潮州人,肚饱之后,想巧觅巧,而我国有古语,在《增广贤文》中就有“温饱思淫欲”这样的民间俗语,这令人觉得很不是滋味。当然,《增广贤文》收录这俗语,只是一种警示并非教示。但我由此则很为我潮这句“肚饱觅巧”而自豪。
从阿心姐的巧是剪纸,让我认为潮州的许多名闻天下的工艺品,如木雕、潮绣、手拉壶以至大锣鼓、英歌舞等等,都是潮州人肚饱之后想出来、觅出来的。
潮州人为何要作田如绣花?为何厝要皇宫起?潮州菜为何要在追求色味香上下大工夫,把一款款菜肴的造型弄得似小盆景般悦目?又为何要把上百种小食制作得像一件件精致的工艺品?这似乎都可以从“肚饱想巧”的俗语中找到答案。
编辑|张泽慧
审核|詹树鸿